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英文名:ACRYLATES/TRIS(TRIMETHYLSILOXY)SILYLPROP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性质
INCI名称: Acrylates/Tris(trimethylsiloxy)silyl Prop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化学类别: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Silicon-acrylate hybrid polymer)
CAS号: 待补充 (需根据具体产品查询)
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 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丙烯酸酯单体与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共聚而成
- 主要供应商: 常见于Dow Corning(现属Dow Chemical)、Shin-Etsu等有机硅专业厂商 (参考:厂商技术白皮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成膜性与屏障强化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高 (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 | 共聚物中硅氧烷链段提供柔韧性,丙烯酸酯段增强附着性 |
肤感调节 | 降低配方黏腻感,提供丝滑涂抹体验 | 中高 (感官评价研究) | 硅氧烷侧链降低摩擦系数(实测0.2-0.3) |
抗氧化辅助 | 可能通过硅氧烷结构稳定易氧化成分 | 低 (初步实验室数据) | 需更多研究验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结构单元 | 功能基团 | 典型比例 | 物理特性 |
---|---|---|---|
丙烯酸酯段 | -COOR | 40-70% | 提供附着力和硬度 |
三(三甲硅氧基)甲硅烷基丙醇甲基丙烯酸酯 | -Si(OSi(CH3)3)3 | 30-60% | 赋予疏水性和滑爽感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防晒产品: 提升SPF值持久性(与二氧化钛/氧化锌协同)
- 彩妆底妆: 作为长效持妆剂(常见添加量1-5%)
- 抗衰老面霜: 与肽类/视黄醇配伍增强渗透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CIR评估: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通常评级为安全(1-5%浓度)(参考:CIR 2012报告)
- 敏感肌注意: 需避免与高浓度乙醇(>30%)配伍可能引起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隐形防护膜"技术出现在高端抗老/防晒产品中,但消费者对其具体功能认知度较低。
7. 总结与展望
该共聚物在物理屏障功能和肤感优化方面具有明确价值,未来可能向智能响应型薄膜方向发展(需关注专利US20210155521A1等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