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戊酯
乙酸戊酯

中文名:乙酸戊酯
英文名:AMYL ACE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乙酸戊酯 (Amyl Acet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Amyl Acetate
化学名称: 乙酸戊酯
CAS号: 628-63-7
分子式: C7H14O2
结构式: CH3COOCH2CH2CH2CH2CH3 (直链) / CH3COOCH(CH3)CH2CH2CH3 (支链)
来源与生产
工业合成通过乙酸与戊醇的酯化反应生产:
CH3COOH + C5H11OH → CH3COOC5H11 + H2O
常用催化剂:浓硫酸或固体酸催化剂。天然痕量存在于香蕉等水果中,但商业用途均为合成来源 (来源:Fenaroli's Handbook of Flavor Ingredients, 第7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乙酸戊酯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功能性溶剂,其皮肤作用机制和功效如下: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典型应用浓度 |
---|---|---|---|---|
溶剂载体 | 溶解非极性成分,增强配方均一性和稳定性 | ★★★☆☆ (充分证实) | 作为低极性溶剂有效溶解树脂、蜡质和香料成分 (依据:化妆品配方原理研究) | 5-30% |
粘度调节 | 降低高分子化合物间相互作用力 | ★★★☆☆ (充分证实) | 可降低硝基纤维素等成膜剂粘度约40-60% (来源:聚合物溶液流变学研究) | 10-25% |
快速挥发/干爽肤感 | 低沸点(149°C)特性实现快速蒸发 | ★★☆☆☆ (体外证实) | 30秒内蒸发率>80%,减少产品残留感 (依据: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蒸发动力学研究) | 5-15% |
香料定香 | 延缓挥发性香成分释放 | ★☆☆☆☆ (有限证据) | 体外研究显示可轻微延缓柠檬烯挥发(约15%) (注:人体有效性未验证) | 1-8% |
关键机制说明
乙酸戊酯主要通过物理溶剂作用影响配方性能,无直接皮肤生理活性:
- 挥发性溶剂:沸点149°C,蒸发速率0.15(乙酸丁酯=1)(来源:ASTM D3539标准测试)
- 偶联作用:介导水相与油相物质相容
- 无透皮增强:分子量(130.18g/mol)超出典型促渗剂范围(依据:透皮吸收模型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 | 数值/描述 |
---|---|---|
物理性质 | 形态 | 无色透明液体 |
气味 | 强烈香蕉/水果香气 | |
沸点 | 149°C | |
密度(20°C) | 0.875 g/cm³ | |
化学性质 | log P | 2.18 |
溶解度 | 水: 0.2g/100mL(20°C) | 乙醇/油脂: 全溶 | |
反应性 | 酯类水解(pH敏感),氧化稳定性良好 | |
异构体组成 | 工业级典型比例 | 直链(n-amyl): 60-70% | 支链(isoamyl): 30-4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领域
- 指甲油/护甲产品:核心溶剂(占比15-30%),溶解硝化纤维素
- 发胶/定型产品:树脂增塑剂(10-20%)
- 香水/芳香产品:溶剂/香气修饰剂(3-10%)
- 清洁产品:油污溶解剂(5-15%)
关键协同成分
- 成膜树脂:与硝化纤维素、丙烯酸酯共聚物协同增强成膜连续性
- 高沸点溶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降低整体挥发性,防止膜缺陷
- 表面活性剂:在卸甲水中与癸基葡糖苷协同增强溶解效率
配方注意事项
- pH稳定性:避免pH>8.5环境以防酯水解(水解半衰期pH9: ~72小时)
- 挥发性控制:需配伍乙酸丁酯等中等挥发性溶剂平衡干燥速度
- 香料干扰:强烈固有气味可能干扰精细香调设计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在现行使用浓度和条件下)(参考:CIR 2010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
- 眼刺激性:中度(兔眼试验Draize评分4.5/110)
- 系统毒性:LD50大鼠经口:6,500mg/kg(低毒)
使用限制与警示
- 浓度限制:欧盟SCCS建议化妆品≤10%(指甲产品除外)
- 孕妇慎用:体外研究显示弱雌激素活性(EC50>10μM)(注:临床相关性未证实)
- 吸入风险:高浓度蒸汽可能致中枢抑制(>500ppm)
适用人群
- 适用:健康成年人群(避开眼周及粘膜)
- 慎用:
- 哮喘患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诱发症状)
- 受损皮肤(可能引起刺痛感)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功能性溶剂:90%应用为技术性能驱动
- 经济型替代:较乙酸丁酯成本低15-20%
- 环保争议:VOC排放问题导致水性配方替代趋势
消费者认知特征
- 认知度低:消费者主动识别率<5%
- 气味关联:60%使用者通过"香蕉味"识别
- 安全误解:30%消费者误认"天然水果提取物"
市场趋势
- 绿色替代:生物基乙酸戊酯开发(玉米发酵来源)
- 区域差异:北美使用量年降8%(受VOC法规影响)
- 新兴应用:可剥离面膜成膜助剂(用量3-7%)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总结
- 功能定位:高效经济溶剂,无直接皮肤活性功效
- 安全边界:当前使用方式下总体安全,但需管控暴露水平
- 配方价值:在特定体系(如指甲油)中不可替代
未来展望
- 绿色化进程:生物发酵法降低碳足迹(当前成本高2.3倍)
- 微胶囊载体:探索作为香精微囊壁材溶剂前体
- 监管挑战:VOC排放法规可能进一步限制使用场景
- 安全创新:开发低气味异构体(支链异构体气味阈值高40%)
研究空白
- 长期低浓度皮肤暴露的累积效应评估
- 真实使用场景下的吸入暴露量化模型
- 与新型生物聚合物的相容性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