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香叶酯

乙酸香叶酯

乙酸香叶酯
中文名:乙酸香叶酯
英文名:GERANYL ACET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香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乙酸香叶酯 (Geranyl Acet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Geranyl Acetate

化学名称:(E)-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乙酸酯

分子式:C12H20O2

CAS号:105-87-3

天然来源与生产方式

  • 主要天然来源Pelargonium graveolens (天竺葵)、Citrus bergamia (香柠檬)、Citrus sinensis (甜橙)等芸香科植物
  • 工业生产
    • 天然提取: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植物花/叶中提取精油后分馏
    • 化学合成:香叶醇与乙酸酐在酸性催化剂下酯化反应(主要商业来源)

物理化学特性

  • 外观: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
  • 气味:特征性玫瑰/薰衣草香气,带果香尾调
  • 沸点:242-245°C
  • 密度:0.907-0.918 g/cm³ (25°C)
  • 溶解度:易溶于乙醇、丙二醇;微溶于水(0.04 g/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为香料成分,生物活性研究相对有限: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芳香剂 嗅觉受体激活→边缘系统响应 强证据 明确的嗅觉感知特性(香气阈值:0.4 ppm) 0.01-1%
潜在抗菌辅助 膜脂质扰乱→微生物膜完整性破坏 体外初步证据 体外显示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MIC≈0.1%)
(来源: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3)
未知
抗氧化 自由基清除(推测) 厂商宣称/有限证据 在ORAC测试中显示弱抗氧化活性(≈200 μmol TE/g)
(注:远低于专业抗氧化剂如VC的≈15,000 μmol TE/g)
N/A
皮肤舒缓 TRPV1受体调节(推测) 理论推测 结构类似物显示瞬时受体电位调节作用
(注:无直接人体试验证据)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单萜酯 乙酸香叶酯(≥98%) 分子量:196.29 g/mol
Log P:3.8(中等亲脂性)
典型杂质 香叶醇、橙花醇、柠檬烯 国际标准(ISO 8901)限值:香叶醇≤1.5%
结构特征
  • 含共轭双键系统(电子离域)
  • 乙酸酯基团(增强挥发性)
  • 手性中心(天然品以S构型为主)
稳定性
  • 光敏感性:UV照射下可能异构化为橙花酯
  • 水解敏感性:pH>8时逐渐水解为香叶醇+乙酸
  • 氧化敏感性:双键易氧化产生醛类致敏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核心应用:香料成分(Fragrance Ingredient)
  • 典型产品
    • 香水/古龙水(用量0.5-5%)
    • 沐浴露/洗发水(0.01-0.1%)
    • 护肤品(0.001-0.05%)

配方技术要点

  • 包埋技术:常使用环糊精包合降低挥发性和刺激性
  • 抗氧化保护:需配伍BHT(≤0.1%)或生育酚防止氧化变质
  • pH控制:配方pH应保持在4-7之间防止水解

协同效应

  • 香气协同
    • 与芳樟醇增强花香调
    • 与柠檬烯提升清新感
  • 功能协同(理论)
    • 与茶树油配伍可能增强抗菌效果
    • 在微胶囊系统中与舒缓成分(红没药醇)递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结论:安全浓度≤1.9%(淋洗类)/0.02%(驻留类)
    (依据:CIR Final Report 2015)
  • 致敏性
    • 欧盟SCCS:潜在接触性过敏原(需标注)
    • 阳性率:0.4-1.2%(斑贴试验数据)
  • 光毒性:无证据(依据: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

  • IFRA标准
    • 驻留类产品:≤0.02%
    • 淋洗类产品:≤0.2%
  • 欧盟法规:列入26种必须标注的香料过敏原(当含量≥0.001%驻留类/≥0.01%淋洗类)

适用人群警示

  • 慎用人群
    • 香料过敏史患者
    • 湿疹/玫瑰痤疮急性期
    • 婴幼儿产品(<3岁)不建议添加
  • 孕期使用:无致畸证据,但建议谨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核心价值:中端香料成分(成本$50-80/kg)
  • "天然"宣称:天然来源产品溢价可达30-50%
  • 应用趋势:清洁美容中逐渐被限用(因过敏原身份)

消费者认知

  • 正面联想:自然、花香、放松(芳香疗法关联)
  • 负面认知
    • 35%消费者关注"香料过敏原"标签
    • 清洁美容群体中22%主动避免
  • 宣称误区40%产品夸大"植物疗愈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优势:香气特征明确、成本适中、法规使用历史长
  • 局限:功效证据薄弱、致敏性制约、稳定性挑战
  • 安全提示:严格遵循IFRA用量限制并标注过敏原身份

研究展望

  • 急需数据:透皮吸收率、人体功效试验、致敏机制
  • 技术方向
    • 微胶囊化降低致敏风险
    • 生物酶法合成提高光学纯度
  • 市场趋势:作为单一成分重要性下降,转向复配香料组分

使用建议

在化妆品配方中应严格定位为香料组分而非活性功效成分,添加量需符合:

  • 淋洗类产品:≤0.2%
  • 驻留类产品:≤0.02%
并配合抗氧化稳定体系,敏感肌产品建议使用包埋形式或替代方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