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4 聚甘油-2 硬脂酸酯

PEG-4 聚甘油-2 硬脂酸酯

PEG-4 聚甘油-2 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4 聚甘油-2 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4 POLYGLYCERYL-2 STEARATE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4 聚甘油-2 硬脂酸酯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

INCI名称: PEG-4 Polyglyceryl-2 Stearate

化学分类: 聚乙二醇化聚甘油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分子结构特征: 由聚甘油-2骨架通过硬脂酸酯化,并接枝PEG-4链段构成的混合酯类化合物 (依据:IUPAC命名规则及MSDS结构分析)

来源与生产

  • 原料来源: 硬脂酸通常来自植物油(如棕榈、椰子),聚甘油和PEG为合成来源
  • 合成路径: 分步酯化反应:先制备聚甘油-2硬脂酸酯,再与环氧乙烷进行乙氧基化 (参考:专利US20160296571A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层结构 ★★★☆ (充分证实) 在1-5%浓度可形成稳定O/W型乳液 (依据:Colloids Surf. B 2018) 1-5%
肤感调节 极性基团提供适度铺展性,减少黏腻感 ★★★☆ (多项测试) 相比传统硬脂酸酯降低32%粘性指数 (参考:J. Cosmet. Sci. 2019) 0.5-3%
保湿增效 可能通过角质层脂质重组增强水合作用 ★★☆☆ (初步研究) 体外实验显示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8% (来源:厂商内部数据) 未明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聚甘油酯部分 聚甘油-2硬脂酸酯 HLB≈8,熔点45-55℃
PEG化部分 EO=4的乙氧基链 增加水溶性,HLB提升至10-12
杂质控制 游离PEG含量 <0.5% (化妆品级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乳液体系: 作为主乳化剂或协同乳化剂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氧化锌有良好相容性
  • 彩妆基底: 改善颜料分散稳定性

增效组合

  • 与甘油硬脂酸酯: 形成更紧密的液晶结构 (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20)
  • 与硅油类: 降低硅油残留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5%用量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潜在风险: 乙氧基化产物需监控二噁烷残留<10ppm

适用人群

  • 推荐: 正常至干性皮肤
  • 谨慎: 对PEG类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改良型乳化剂"出现在中高端护肤线,常被宣传为:

  • "科技感肤质优化成分" (注:此为市场术语,非科学表述)
  • 替代传统硬脂酸酯的"升级选择"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乳化性能与肤感平衡方面具有明确优势,但需注意:

  • 需要更多in vivo研究验证其保湿机制
  • 可持续发展趋势下需关注植物源硬脂酸的供应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