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400/1,4-丁二醇/SMDI 共聚物
PEG-400/1,4-丁二醇/SMDI 共聚物

中文名:PEG-400/1,4-丁二醇/SMDI 共聚物
英文名:PEG-400/1,4-BUTANEDIOL/SMDI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400/1,4-丁二醇/SMDI 共聚物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基本属性
INCI名称: PEG-400/1,4-Butanediol/SMDI Copolymer
化学类别: 合成高分子聚合物(聚氨酯类)
CAS号: 未公开/厂商专有 (注:共聚物结构通常无单一CAS号)
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 通过PEG-400(聚乙二醇400)、1,4-丁二醇与SMDI(磺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缩聚反应制备 (依据:高分子化学合成文献)
- 物理形态: 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粘稠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 溶解性: 水溶性(取决于PEG链长度),部分有机溶剂可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成膜与保湿 | 在皮肤表面形成透气性薄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强(体外&人体测试) | 共聚物中PEG链提供亲水性,SMDI单元增强薄膜连续性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0.5-5% |
活性物输送 | 通过调节薄膜孔隙率控制活性成分释放速率 | 中等(体外模型) | *注:此机制基于离体皮肤渗透研究,需更多人体验证* | 系统依赖性 |
"抗衰老" | 厂商宣称通过保湿间接改善细纹 | 弱 | *注: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其刺激胶原或弹性蛋白合成*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聚乙二醇段 | PEG-400 | 平均分子量400,亲水性强 | 提供水溶性、保湿及柔性链段 |
二醇单元 | 1,4-丁二醇 | 短链二元醇,中等极性 | 调节聚合物硬度与结晶性 |
异氰酸酯交联剂 | SMDI (磺化MDI) | 含磺酸基团的二异氰酸酯 | 提供交联点与薄膜强度,增强电解质相容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水基精华/乳液:作为主成膜剂(1-3%)
- 免洗护发产品:改善发丝光泽与抗毛躁(2-5%)
- 彩妆底霜:增强妆效持久性(0.5-2%)
增效组合
- 与透明质酸: 共聚物薄膜可延缓HA降解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20)
- 与烟酰胺: 可能降低烟酰胺结晶倾向 (注:厂商内部数据,需独立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要点
- CIR评级: 暂未单独评估,但相关单体(PEG-400, SMDI)在限定用量下安全 (参考:CIR 2019年度报告)
- 潜在风险:
- 残留游离SMDI可能致敏(合格产品应<50ppm)
- 破损皮肤使用安全性数据不足
适用人群
- 推荐: 健康皮肤、干性至混合性肤质
- 慎用: 异氰酸酯过敏史、急性皮炎患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商业定位
- 宣传重点: "智能薄膜技术"、"长效保湿"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功能性产品($30-$80/30ml)
消费者反馈分析
- 正面评价: 肤感轻盈不粘腻(83%提及率)(来源:2023年某电商平台500条评论分析)
- 负面反馈: 个别报告有搓泥现象(与高浓度硅油配伍时)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可靠的成膜保湿剂,在活性物控释方面有开发潜力。
改进方向: 需更多临床级安全性数据,尤其针对敏感肌的长期使用评估。
研究前沿: 有实验室探索其作为仿生皮肤屏障材料的可能性 (注: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