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30 甘油硬脂酸酯
PEG-30 甘油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30 甘油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30 GLYCERYL 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30 甘油硬脂酸酯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30 Glyceryl Stearate
化学类别: 聚乙二醇化甘油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 原料来源: 硬脂酸(植物或动物来源)与甘油经酯化反应后,再与环氧乙烷(EO)聚合 (参考:ISO 22716化妆品原料标准)
- 合成路径: 甘油硬脂酸酯 + 30摩尔环氧乙烷 → PEG-30 甘油硬脂酸酯
- 商业化产品: 常见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半固体 (来源:厂商技术数据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结构包裹油相 | 强(多项体外研究) | 在O/W乳液中表现出优于传统乳化剂的稳定性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17) | 1-5% |
肤感改良 | PEG链提供滑爽感,硬脂酸酯增强铺展性 | 中等(感官评价研究) | 在防晒产品中显著降低粘腻感 (参考:J. Cosmet. Sci. 2015) | 0.5-3% |
保湿辅助 | 可能通过液晶结构延缓水分蒸发 | 弱(理论推测) |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机制研究,主要依赖配方整体效果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分子特征 |
---|---|---|---|
聚乙二醇化甘油单硬脂酸酯 | PEG-30 单硬脂酸酯 | HLB值≈13(亲水性) | C17H35COO(CH2)2O(CH2CH2O)30H |
聚乙二醇化甘油二硬脂酸酯 | PEG-30 二硬脂酸酯 | HLB值≈9(两亲性) | (C17H35COO)2(CH2)O(CH2CH2O)30H |
游离PEG | PEG-30 | 水溶性 | HO(CH2CH2O)30H |
注: 商业产品为上述化合物的混合物,具体比例取决于合成工艺 (参考:J. Surfactants Deterg. 2018)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O/W乳液:作为主乳化剂(常与辅助乳化剂复配)
- 防晒产品:改善高含量二氧化钛/氧化锌的分散性
- 精华液:稳定硅油与活性成分的微乳化体系
增效组合
- 与鲸蜡硬脂醇复配:可形成更稳定的α凝胶网络结构 (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6)
- 与聚二甲基硅氧烷联用:协同改善铺展性和哑光效果
- 在含神经酰胺配方中:可能促进脂质排列有序化 注:此效应需进一步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CIR 2015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性: 分子量>1000 Da,完整皮肤渗透率<0.1%
- 刺激性: 浓度≤5%时未见显著刺激 (依据:HRIPT测试数据)
使用限制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可能产生沉淀
- 敏感肌测试: 个别案例报告PEG链引发表面过敏
- pH范围: 稳定区间3-9,强酸/碱条件下可能水解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主流定位: 作为"温和乳化剂"出现在敏感肌产品中
- 争议点: 部分品牌夸大其"天然性"(实际为半合成原料)
- 消费者调查: 68%受访者更关注PEG数字(30)而非完整名称 (来源: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平衡乳化性能与肤感改良的多功能原料
- 适合开发低黏度但高稳定性的新型乳液体系
改进方向
- 需明确游离PEG含量对安全性的影响
- 开发更环保的合成工艺(减少环氧乙烷残留)
免责声明: 本报告基于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行业标准,不替代具体产品的安全评估。实际应用需结合完整配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