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32 二硬脂酸酯
PEG-32 二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32 二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32 DI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PEG-32 二硬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PEG-32 二硬脂酸酯(INCI: PEG-32 Distearate)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是聚乙二醇(PEG)与二硬脂酸的酯化产物。
天然/合成来源
- 合成来源:通过硬脂酸与环氧乙烷(EO)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02)
- 原料纯度:通常为工业级(纯度≥95%),可能含微量游离PEG或硬脂酸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膏霜类(面霜、眼霜、防晒霜)
- 乳液及精华液(O/W型乳化体系)
- 清洁产品(沐浴露、卸妆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用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 强(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 在5-10%浓度下可形成α凝胶相 (依据: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 2015) | 3-15% |
肤感调节 | 改变结晶行为影响产品铺展性 | 中等(体外测试+主观评估) | 减少粘腻感,提升"丝绒"触感 (参考:IFSCC Magazine Vol.8) | 2-8% |
促进渗透* | 可能干扰角质层脂质排列 | 弱(仅体外模型证据) | Franz细胞实验显示部分药物渗透率提升15%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研究)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PEG-32 二硬脂酸酯的乳化能力源于其分子结构:亲水的PEG链(32个EO单元)与亲油的硬脂酸链形成两亲性,HLB值约10-12。在乳化体系中,其硬脂酸链可插入油相,PEG链延伸至水相,并通过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高稳定性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PEG-32 二硬脂酸酯 | 分子量≈1500-1600 Da,熔点45-55℃,pH稳定范围4-9 |
常见杂质 | 游离PEG-32、单硬脂酸酯 | 通常<5%,可能影响乳化性能 |
降解产物 | 乙二醇、二甘醇 | 高温(>60℃)或长期储存可能产生,需控制含量<1ppm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配方角色
- 主要乳化剂:常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酰谷氨酸钠)复配
- 粘度调节剂:与脂肪酸醇(如鲸蜡醇)协同增加体系粘度
增效组合
- + 甘油:提升液晶相形成能力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 + 硅油:改善铺展性,减少"白化"现象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1-5%浓度)(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 皮肤刺激:未破损皮肤耐受良好(兔模型刺激指数0.5)
适用禁忌
- 避免人群:PEG过敏者、受损皮肤
- 配伍禁忌:强氧化剂、高浓度电解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通常作为配方技术成分出现在成分表中部位置,少数品牌会强调其"丝滑触感"的营销宣称 (注:此宣称缺乏独立感官测试数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PEG-32 二硬脂酸酯是经充分验证的多功能乳化剂,其安全性和配方适应性已获广泛认可。未来研究可关注:
- 与新型生物基乳化剂的协同效应
- 在微乳液系统中的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