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籽提取物
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籽提取物

中文名:石栗籽提取物
英文名:ALEURITES MOLUCCANA SEED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籽提取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ALEURITES MOLUCCANA SEED EXTRACT
植物学分类: 大戟科(Euphorbiaceae)石栗属常绿乔木,原产于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
传统应用与提取工艺
传统医学中用于伤口愈合和皮肤炎症处理。现代化妆品采用以下提取工艺:
- 主流方法: 超临界CO₂萃取(保留热敏性成分)
- 溶剂萃取: 乙醇/水混合溶剂(60:40比例)
- 关键参数: 低温(≤45℃)处理防止油脂氧化
注:提取工艺直接影响活性物浓度与功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SOD/GPx酶活性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0.5%浓度降低UV诱导ROS 68% (J Ethnopharmacol, 2017) | 0.2-1.0% |
屏障修复 | 上调丝聚蛋白(FLG)表达,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 ★★☆ (体外研究) | 增加角质细胞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35% | 0.5-2.0%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和COX-2通路,降低TNF-α/IL-6 | ★★★ (体外/动物模型) | 1%提取物使LPS诱导炎症因子降低52-74% | 0.3-1.5% |
美白亮肤* | 推测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 (初步体外) | 酪氨酸酶抑制率23%(5%浓度) (Phytochem Anal, 2015) | 未确定 |
*注:美白宣称仅基于初步酶抑制实验,缺乏临床验证
(依据:J Agric Food Chem 2016; Int J Cosmet Sci 2018; 体外证据需人体试验佐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皮肤作用 |
---|---|---|---|
脂肪酸 | 亚油酸(ω-6), α-桐酸(α-Eleostearic) | 40-60% | 屏障修复前体物,促神经酰胺合成 |
多酚类 | 没食子酸, 鞣花酸衍生物 | 8-15% | 清除自由基,抑制MMP-1 |
植物甾醇 | β-谷甾醇, 菜油甾醇 | 2-5% | 抗炎,增强屏障功能 |
生育三烯酚 | δ/γ-生育三烯酚 | 0.5-2% | 脂溶性抗氧化(强于α-生育酚) |
倍半萜类 | Moluccanic acid | <1% | 潜在抗炎活性(需验证) |
(来源:Phytochemical Analysis 2015; 脂肪酸组成因产地差异可达±1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 油相体系(面油/膏霜)
- 稳定pH范围: 5.0-7.0(酸性环境易水解)
- 温度敏感性: 需避光冷藏(≤25℃)
增效组合方案
- 抗氧化协同:
- 维生素E(防止油脂氧化)
- 阿魏酸(提升光稳定性)
- 屏障修复协同:
- 神经酰胺NP(补充细胞间脂质)
- 胆固醇(优化脂质比例)
- 禁忌组合:
- 高浓度果酸(pH<3.5导致脂肪酸沉淀)
- 氧化锌(可能催化不饱和酸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在化妆品用量≤3% (CIR 2016)
- 致敏性: 低(但大戟科植物有潜在致敏蛋白)
- 光毒性: 无报告(PIF测试阴性)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 干性/敏感性皮肤优先
- 慎用人群:
- 坚果过敏史者(交叉过敏风险)
-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高油脂可能加重)
- 稳定性风险: 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开封后需6个月内用完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临床致敏率<0.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定位: 天然/"清洁美容"概念成分
- 应用增长: 2020-2023年新品增长120%(亚太地区)
- 价格区间: $80-150/kg(有机认证原料)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关键词: "夏威夷坚果油"(常被混淆)
- 宣称偏好:
- 正:"热带植物修护"(消费者接受度82%)
- 负:"天然视黄醇替代品"(缺乏证据支持)
- 教育缺口: 74%消费者不知其与普通坚果油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已验证功效: 抗氧化/抗炎/屏障支持(体外-离体证据)
- 研究缺口: 缺乏随机对照人体试验
- 独特优势: α-桐酸(稀有共轭脂肪酸)的皮肤应用潜力
未来研究方向
- 人体临床验证抗炎功效(特应性皮炎模型)
- 微囊化技术解决氧化稳定性问题
- 与皮肤微生物组互作研究(初步显示调节S. epidermidis)
(注:需警惕过度宣称,当前证据等级为B2-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