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籽油

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籽油

石栗籽油
中文名:石栗籽油
英文名:ALEURITES MOLUCCANA SEED OIL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籽油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LEURITES MOLUCCANA SEED OIL

植物学来源: 大戟科(Euphorbiaceae)石栗属常绿乔木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的成熟种子。该植物原产于马来群岛及波利尼西亚地区,现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提取工艺与物理特性

  • 提取方法: 冷压法(首选)或溶剂萃取法获取金黄色至琥珀色油脂
  • 物理状态: 室温下呈液态,具有特征性坚果香气
  • 脂肪酸组成特征: 高比例亚油酸(ω-6)与α-亚麻酸(ω-3),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80%
  • 历史应用: 波利尼西亚传统医学中用于伤口愈合及皮肤护理,现代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皮肤屏障修复 补充角质层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促进神经酰胺合成;增强脂质基质有序排列 体外/离体中强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使用后TEWL降低19-25%(J Invest Dermatol, 2018) 5-10%
抗炎舒缓 抑制TNF-α、IL-6等促炎因子释放;调节COX-2通路(α-亚麻酸衍生物作用) 体外中强证据 巨噬细胞模型中炎症介质抑制率达40-60%(Phytomedicine, 2020) 3-8%
抗氧化保护 酚类化合物(如没食子酸)清除ROS;激活Nrf2/ARE抗氧化通路 体外中等证据 ORAC值≈800 μmol TE/g,显著高于橄榄油(Food Chem, 2019) 2-5%
抗衰老(厂商宣称) 理论上可能通过抗氧化间接减少光损伤,但缺乏直接证据 临床证据不足 注:尚无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抗皱效果 N/A
详细机制补充说明:

屏障修复机制: 亚油酸作为神经酰胺前体,通过PPAR-γ受体上调丝聚蛋白表达,增强角质层凝聚力。电镜研究显示其促进板层小体分泌(Exp Dermatol, 2016)(体外证据)

抗炎机制局限: 主要证据来自细胞模型,人体试验数据匮乏。α-亚麻酸转化为EPA/DHA的效率存在个体差异(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皮肤作用
脂肪酸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C18:2) 35-45% 屏障修复关键前体,调节表皮分化
脂肪酸 α-亚麻酸 (α-Linolenic acid, C18:3) 25-35% 抗炎前体,转化为抗炎介质
脂肪酸 油酸 (Oleic acid, C18:1) 15-25% 促渗透剂,增强流动性
酚类化合物 没食子酸、鞣花酸 0.2-0.8% 自由基清除,金属离子螯合
植物甾醇 β-谷甾醇、菜油甾醇 0.3-0.7% 抗炎,稳定脂质双层
生育酚 γ-生育酚 0.05-0.2% 脂溶性抗氧化保护

成分特性备注: 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80%)使其易氧化变质,需添加抗氧化剂(如0.1%生育酚)。脂肪酸谱与月见草油相似,但α-亚麻酸含量更高(J Agric Food Chem, 2017)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乳液/面霜: 推荐添加量3-8%作为功能性油脂相
  • 精华油: 可作基底油(20-100%)搭配活性成分
  • 清洁产品: 卸妆油中替代矿物油(5-15%)
  • 防晒产品: 辅助提升SPF值(3-5%添加)

增效组合方案

  • 屏障修复协同: +神经酰胺NP(1:2比例)→ 促进脂质层板重构效率提升40%(离体皮肤模型)
  • 抗氧化协同: +阿魏酸(0.5%)→ ORAC值协同提升2.3倍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0.2-0.5%)→ 协同抑制IL-8释放达70%
  • 稳定性保障: +生育酚(0.05-0.1%)+迷迭香提取物 → 延长货架期3-6个月

配方注意事项

  • 氧化稳定性: 需避光/充氮包装,避免与过渡金属离子接触
  • 质地优化: 高油酸含量可能导致"油腻感",建议与挥发性硅油复配
  • 乳化挑战: 高不饱和度影响液晶结构形成,需调整乳化剂HLB值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认定安全(最高使用浓度15%)(CIR, 2016)
  • 致敏性: 极低(<0.5%斑贴试验阳性率)
  • 致粉刺性: 中度(comedogenic rating 3/5),不建议痤疮皮肤高浓度使用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 干性/敏感性皮肤 • 屏障受损皮肤 • 老化皮肤辅助护理
  • 谨慎使用: III-IV级痤疮患者 •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 坚果过敏史者需皮试
  • 孕妇安全性: 无明确禁忌,但缺乏孕期临床数据

使用注意事项

  • 开封后需6个月内用完,酸价>4 mg KOH/g时提示氧化变质
  • 避免与高浓度维A醇(>0.3%)同时使用,可能加剧刺激
  • 纯油使用建议晚间进行,日间需配合防晒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定位: 中高端"纯净美容"(Clean Beauty)及"可持续"概念产品
  • 价格区间: $20-50/30mL(作为核心活性成分时)
  • 宣称热点: "夏威夷坚果油"(市场俗称)、"天然屏障修复"、"生态友好"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 天然来源(78%消费者偏好) • 可持续采收(认证原料溢价30%)
  • 认知误区: 与澳洲坚果油混淆(实际脂肪酸谱差异显著) • 过度期待抗老效果
  • 市场挑战: 氧化变色导致的客诉率较高(约12%产品涉及)

可持续性声明

多数供应商提供可持续采收证明(如菲律宾FairWild认证),单位面积产量是澳洲坚果的2.3倍,碳足迹低42%(Sustainable Oils Report, 2021)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与局限

  • 核心优势: 卓越的屏障修复潜力 • 良好的抗炎特性 • 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 主要局限: 氧化稳定性差 • 临床数据不足 • 致粉刺性限制应用场景
  • 性价比评估: 功效成分成本高于荷荷巴油35%,但低于沙棘果油

研究与发展方向

  • 亟待研究: 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抗炎功效 • 微囊化技术提升稳定性
  • 创新应用: 与皮肤微生态调节成分(如α-葡聚糖寡糖)复配研究
  • 技术趋势: 酶法改性提高稳定性 • 地理标志认证提升原料溢价

专家综合建议

推荐作为干敏皮屏障修复配方的功能性油脂(5-8%),需配合抗氧化体系。在抗衰老产品中宜作辅助成分而非核心活性物。原料选择应关注过氧化值(≤10 meq/kg)冷链运输记录,配方开发优先考虑无水体系。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