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栗籽油
石栗(ALEURITES MOLUCCANUS BAKOLY)籽油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石栗(Aleurites moluccanus Bakoly)籽油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ALEURITES MOLUCCANUS SEED OIL (或 ALEURITES MOLUCCANA SEED OIL)
植物学名: Aleurites moluccanus (L.) Willd.,大戟科(Euphorbiaceae)石栗属植物
地理分布与传统应用
原产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夏威夷等),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地区。传统用途包括:
- 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的药用油(伤口愈合、皮肤炎症)
- 东南亚传统医学中的头发护理成分
- 木材和坚果的工业应用
提取工艺
通过机械压榨(冷压法)或溶剂萃取法从成熟种子中获得。化妆品级通常采用:
- 冷压法: 保留热敏性成分,颜色呈浅黄至琥珀色
- 精炼工艺: 脱色/脱臭处理提高稳定性但降低活性物含量
(依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 115; ASEAN Journal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Vol. 2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脂质组学及体外研究的作用机制分析: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修复 | • 补充神经酰胺类似物 • 促进板层小体分泌 • 增强角质层脂质有序性 |
★★★☆ (体外/离体研究)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24小时内TEWL降低18-22% | 5-10% |
抗氧化保护 | • 淬灭单线态氧(¹O₂) • 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 激活Nrf2/ARE通路 |
★★★☆ (体外研究) | ORAC值≈800 μmol TE/g (高于橄榄油) | 3-8% |
抗炎舒缓 | • 抑制COX-2/PGE₂通路 • 下调TNF-α/IL-6表达 • 调节TRPV1离子通道 |
★★☆☆ (动物模型) | 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水肿抑制率≈47% | 未明确 |
促伤口愈合 | • 刺激成纤维细胞迁移 • 上调胶原Ⅰ/Ⅲ合成 • 促进血管生成 |
★★☆☆ (动物/细胞研究) | 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愈合速度提高35% | 临床数据缺乏 |
抗衰老 | • 理论抑制MMP-1 • 可能激活SIRT1通路 |
★☆☆☆ (推测) | 注:基于成分相似性推测,无直接证据 | 未知 |
(证据分级:★★★☆=强实验室证据,★★☆☆=中等动物/细胞证据,★☆☆☆=理论推测;参考:Phytotherapy Research 2020;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1)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皮肤生物学意义 |
---|---|---|---|
脂肪酸 | • 亚油酸 (C18:2 ω-6) • α-亚麻酸 (C18:3 ω-3) • 油酸 (C18:1 ω-9) |
≈45-55% ≈20-28% ≈15-20% |
皮肤屏障结构脂质前体,促经皮渗透 |
植物甾醇 | • β-谷甾醇 • 菜油甾醇 • 豆甾醇 |
200-400mg/100g | 抗炎活性,抑制角质层胆固醇流失 |
生育酚 | • γ-生育酚 • α-生育酚 |
50-150mg/kg | 脂溶性抗氧化剂,稳定油脂 |
多酚类 | • 没食子酸衍生物 • 槲皮素糖苷 |
≈0.2-0.5% | 清除自由基,抑制UV损伤 |
特殊脂质 | • 神经酰胺类似物 (Phytosphingosine) | 微量 | 直接参与屏障修复 |
(数据来源:Food Chemistry Vol. 17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Vol. 94)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剂型
- 清洁类: 卸妆油(5-15%)
- 护肤类: 面霜(3-8%)、精华油(10-100%)、面膜(1-3%)
- 护发类: 发膜(2-7%)、头皮精华(1-4%)
- 防晒类: 助渗剂(≤3%)
协同增效组合
- 屏障修复: + 神经酰胺 NP(3:1比例)→ 脂质层重构效率↑40%
- 抗氧化网络: + 维生素 C 衍生物(AA2G)→ ORAC协同指数1.8
- 舒缓敏感: + 红没药醇(0.2%)→ TNF-α抑制率提升至78%
配方注意事项
- 氧化稳定性: 高不饱和度(碘值≈140g I₂/100g)需添加0.05-0.1%迷迭香提取物
- 肤感调节: 与挥发性硅油(D5)复配改善粘腻感
- 结晶控制: 储存温度>15℃防止植物甾醇析出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Cosmetic Scien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22)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 状态: 未完成正式评估,但大戟科植物油多被认定为安全(CIR 2016)
- 致敏性: 斑贴试验显示<0.5%致敏率(n=250)
- 光毒性: 3T3 NRU试验阴性(EC₅₀>1000μg/mL)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评分为1(0-5级,低风险)
使用禁忌
- 绝对禁忌: 坚果过敏者(与腰果/核桃存在交叉反应风险)
- 相对慎用:
-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高油酸可能加重症状)
- 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需配伍抗菌剂如辛酰甘氨酸)
稳定性挑战
- 过氧化值增长速率:0.8 meq/kg/月(25℃避光)→ 需氮气保护
- 建议保质期:未开封12个月(冷压),精炼油18个月
(依据:Dermatitis Journal 2018; CIR Final Report on Plant-Derived Fatty Acid Oils)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矩阵
- 价格区间: 中高端($40-80/kg,冷压未精炼)
- 宣称热点: "夏威夷传统疗愈"、"生态可持续"、"纯净美容"
- 竞品对比: 较马鲁拉油更平价,较玫瑰果油氧化稳定性更佳
消费者洞察
- Google趋势显示2020-2023年搜索量增长320%
- 主要认知驱动:"天然屏障修复"(72%)、"异域成分新鲜感"(58%)
- 使用痛点:气味接受度(27%用户描述为"青草泥土味")
可持续性争议
- 正面: 野生种群保护计划(夏威夷Kukui Growers Co-op)
- 争议: 东南亚产区存在毁林种植风险(需RSPO认证)
(来源:Mintel GNPD数据库;Ethical Consumer 2023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高必需脂肪酸含量赋予卓越屏障修复及抗炎潜力
- 证据缺口: 缺乏随机对照人体试验,抗衰机制研究不足
- 技术瓶颈: 氧化稳定性限制配方应用广度
未来研究方向
- 微囊化技术: 磷脂包埋提高稳定性(专利WO2021156521A1已布局)
- 生物合成路径: 酵母工程化生产特定脂肪酸组分
- 临床验证: 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的人体功效试验(NCT04821357进行中)
产业应用前景
- 替代合成酯类用于敏感肌清洁产品(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120M)
- 与微生物组调节剂(如α-葡聚糖寡糖)复配开发屏障修复新体系
- 可持续认证推动在"纯净美容"市场渗透率提升
(趋势分析:Global Cosmetic Industry 2023预测报告;PatentScope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