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二醇-17

聚丙二醇-17

聚丙二醇-17
中文名:聚丙二醇-17
英文名:PPG-17
别名:PPG-17
安全性: 1
功效:柔润剂

成分简介

聚丙二醇-17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多功能辅助成分。它主要作为溶剂,帮助溶解其他活性物质,确保配方均匀稳定;同时具有保湿性能,能吸引并锁住水分,增强皮肤的润泽感。此外,它可作为增稠剂调整产品粘度,改善涂抹体验,并作为乳化剂促进油水混合,防止分离。聚丙二醇-17还能优化质地,使产品更...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丙二醇-17 (PPG-17)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PG-17 (Polypropylene Glycol-17)

化学分类: 聚醚类聚合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 由环氧丙烷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而成,数字"17"表示平均聚合度
  • 原料纯度: 工业级产品可能含微量未反应单体(环氧丙烷)及催化剂残留 (依据:聚合物合成工艺标准)
  • 商品形态: 无色至淡黄色粘稠液体,平均分子量约1000 g/mo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溶剂/载体 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增溶疏水性成分 充分证实 提升水杨酸溶解率达40% (参考:J. Cosmet. Sci. 2015) 1-10%
粘度调节 分子链缠结增加体系内摩擦力 充分证实 浓度5%时粘度提升2.5倍 (依据:流变学研究) 0.5-8%
"保湿" 可能通过成膜减少TEWL 理论推测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8% (注:非主要功能) 未知
"促渗透" 可能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初步证据 体外实验显示咖啡因渗透增加15% (来源:厂商数据) 未知

注:红色标注功效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链结构 聚氧丙烯醚 重复单元:-CH2CH(CH3)O-
端基 羟基(-OH) 提供弱亲水性
关键参数 平均分子量 950-1050 Da (n≈17)
杂质风险 1,4-二噁烷 <10 ppm (需符合ICH Q3C)

结构-功能关系

  • 疏水性: 甲基侧链占比>60%,HLB值≈8
  • 分子柔韧性: 醚键自由旋转角116°,增强低温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清洁类: 沐浴露(3-7%)、卸妆油(5-15%)
  • 护肤类: 精华(1-5%)、防晒(2-8%)
  • 彩妆类: 睫毛膏(4-10%)、唇彩(3-12%)

协同增效组合

  • 与硅油: 改善硅油分散性,降低粘腻感
  • 与乙醇: 增强挥发性成分溶解(如:视黄醇)
  • 与丙烯酸聚合物: 构建剪切变稀流体结构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0%)(依据:CIR 2017最终报告)
  • 致敏性: 豚鼠试验阴性(0.3%斑贴)
  • 眼刺激性: 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10%溶液)

适用性注意

  • 优势: 化学稳定性高(pH 3-11),兼容阴/非离子表活
  • 局限: 高浓度(>15%)可能产生粘腻残留感
  • 慎用人群: 受损屏障皮肤、湿疹急性期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添加剂: 成本仅为硅酮类1/3
  • 宣称趋势: 常被标注为"无硅油配方基料"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认作保湿剂:实际吸湿性仅甘油1/20
  • 与PEG混淆:虽同属聚醚,但PPG无乙氧基化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多功能配方助剂(溶剂/粘度调节)
  • 高安全性经长期市场验证
  • 提升难溶活性物生物利用度

研究缺口

  • 透皮机制缺乏人体影像学验证
  • 与新型生物活性物(多肽/RNA)的相容性数据不足

未来方向

开发分子量分级精制工艺(如PPG-17-NF),降低多分散指数(PDI<1.1)以提升流变性能一致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