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油酰胺 DEA
亚油酰胺 DEA

中文名:亚油酰胺 DEA
英文名:LINOLEAMIDE DEA
别名:无
安全性:
1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黏度控制, 抗静电
成分详细分析
亚油酰胺 DEA (Linoleamide DEA)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亚油酰胺 DEA (INCI: Linoleamide DEA), CAS号: 56863-02-6
来源与制备
通过亚油酸(C18:2 ω-6脂肪酸)与二乙醇胺(DEA)的缩合反应制备:
C17H31COOH + HN(CH2CH2OH)2 → C17H31CON(CH2CH2OH)2 + H2O
工业级原料常含少量亚油酸二乙醇胺盐及未反应原料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006)
物理特性
- 形态: 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 溶于乙醇、异丙醇,部分溶于矿物油,不溶于水
- HLB值: ≈8-10(中等亲脂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剂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层增强稳定性 | ★★★★☆ (充分证实) |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储存稳定性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0) | 0.5-5% |
泡沫增强剂 | 降低表面张力,增加泡沫膜弹性与持久性 | ★★★★☆ (充分证实) | 与SLES复配可提升泡沫体积30%并改善质地 (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5) | 1-3% |
皮肤屏障修复* | 推测通过提供亚油酸前体参与神经酰胺合成 | ★☆☆☆☆ (理论推测) | 体外研究显示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脂质合成,但缺乏临床验证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细胞研究) | 未知 |
抗炎作用* | 可能与ω-6脂肪酸代谢通路相关 | ★★☆☆☆ (初步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抑制IL-6释放,但未在人体证实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试验证据) | 未知 |
*注:屏障修复与抗炎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主活性物 | N,N-二(2-羟乙基)亚油酰胺 | 分子量: 367.6 g/mol Log P: ≈6.2 |
界面活性,乳化稳定核心 |
相关杂质 | 亚油酸二乙醇胺盐 未反应亚油酸/DEA |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游离胺/酸 |
可能影响pH稳定性 潜在致敏源 |
特征基团 | 顺,顺-9,12-十八碳二烯基 二乙醇胺基 |
C=C双键易氧化 仲胺基团 |
提供不饱和性 质子受体能力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清洁类: 沐浴露、洗发水、洗面奶(泡沫增强)
- 乳化体系: 乳液、膏霜(O/W型辅助乳化)
- 无水配方: 卸妆油、发蜡(粘度调节)
协同成分
- 阴离子表活:
- 与SLES复配提升泡沫质量与稳定性
- 与皂基共用降低刺激性
- 阳离子聚合物:
- 在护发素中与聚季铵盐-10形成协同沉积膜
- 脂质成分:
- 与神经酰胺复配可能增强屏障修复(理论推测)
配方注意事项
- pH敏感性: 在pH<5时可能析出,最佳工作pH 6-8
- 氧化稳定性: 需配伍抗氧化剂(如BHT、维生素E)
- 离子强度: 高电解质浓度可能导致相分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结论:
- 在淋洗产品中≤10%为安全浓度 (CIR, 2006)
- 驻留型产品中≤5%且不用于破损皮肤
- 潜在风险:
- 亚硝胺杂质风险(需严格监控原料)
- 游离DEA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 2011)
适用人群警示
- 适用: 健康肌肤(淋洗产品)
- 慎用:
- 婴幼儿产品(法规限制DEA衍生物)
- 敏感肌(需预先斑贴试验)
- 禁用:
- 亚硝胺过敏者
- 皮肤屏障严重受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市场: 开架洗发水、沐浴露(成本约$2-5/kg)
- 宣称趋势:
- "植物来源乳化剂"(源于葵花籽油等)
- "屏障修复"(功效证据薄弱)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DEA=致癌物"
- 事实: 亚油酰胺DEA本身无致癌性,风险来自亚硝胺杂质
- 误区2: "等同于亚油酸功效"
- 事实: 分子结构差异显著影响生物利用度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核心价值: 高性价比的泡沫增强剂与辅助乳化剂
- 功效证据:
- 界面活性相关功能(乳化/起泡)有强证据支持
- 生物活性功效(修复/抗炎)证据薄弱
- 安全边界: 严格遵循CIR浓度建议可保障安全性
未来趋势
- 挑战:
- 亚硝胺控制技术要求提升
- 天然/有机认证的获取难度
- 机遇:
- 开发高纯度医药级原料拓展功效应用
- 与新型递送系统(脂质体)结合增强功效
最终建议:在清洁产品中作为功能性成分具有明确价值,但宣称活性功效需谨慎并加强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