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梨坦月桂酸酯

山梨坦月桂酸酯

山梨坦月桂酸酯
中文名:山梨坦月桂酸酯
英文名:SORBITAN LAUR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山梨坦月桂酸酯 (Sorbitan Laur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Sorbitan Laurate (INCI),CAS号: 1338-39-2,EC号: 215-663-3

来源与制备

通过山梨醇与月桂酸(C12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合成,反应式:

C6H14O6 (Sorbitol) + C12H24O2 (Lauric acid) → C18H34O6 (Sorbitan Laurate) + H2O

商业原料通常为浅黄色至琥珀色油状液体,含少量山梨醇聚集体及游离脂肪酸(注:实际产物为单酯、双酯和三酯的混合物)(来源:EFSA Journal 2017;15(3):4728)

天然存在与工业来源

  • 天然存在:不存在天然形态,属合成衍生物
  • 工业原料:食品级月桂酸(通常源自椰子油/棕榈油)与玉米源山梨醇反应制得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发挥作用,HLB值≈8.6(中等亲水亲油平衡)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结构增强乳液稳定性 强证据 在O/W乳液中0.5-5%浓度可形成层状液晶相(Colloids Surf B. 2014;122:746-752) 1-8%
增溶分散 胶束形成包载油溶性活性物 中等证据 对维生素E的增溶能力约15mg/g(J Cosmet Sci. 2003;54(2):175) 0.2-3%
肤感调节 降低油相黏度,改善铺展性 强证据 添加3%可使硅油黏度下降40%(Tribol Lett. 2006;24(3):225-230) 0.5-5%
*保湿滋润 可能的角质层脂质补充 弱证据 注:此功效基于理论推测,缺乏直接人体证据 N/A

功效限制说明

  • 主要作为配方功能性成分,直接皮肤生物活性有限
  • *注:厂商宣称的"营养滋润"功效缺乏严格临床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单月桂酸酯 1,4-山梨坦月桂酸酯 分子量:346.5 g/mol,log P≈3.8 主乳化剂,降低界面张力
双月桂酸酯 1,4:3,6-二脱水山梨醇二月桂酸酯 分子量:512.7 g/mol,log P≈8.2 稳定液晶结构,增强稠度
游离山梨醇 Sorbitol <3%,亲水性 次要保湿剂,工艺残留
游离脂肪酸 Lauric acid <2%,疏水性 可能影响pH稳定性

关键化学特性

  • 溶解性: 溶于乙醇(>20%)/植物油/矿物油,微溶于水(<0.1%)
  • 稳定性: pH耐受范围4-8,>80℃可能水解
  • 分子构型: 山梨醇环状结构提供刚性,C12链赋予疏水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主流应用: O/W乳液(面霜/防晒)、卸妆油、膏状面膜
  • 特殊应用: 微乳液(粒径50-200nm)、无水配方增溶剂

协同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作用机制 典型比例
聚山梨醇酯-20 形成HLB互补乳化体系 1:1至1:3
鲸蜡硬脂醇 增强层状液晶结构 山梨坦月桂酸酯2-4% + 醇1-2%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改善铺展性,降低黏腻感 与硅油10-30%复配

配方注意事项

  • 电解质敏感: >1% NaCl可能导致乳液分层
  • pH限制: 避免与高浓度酸(如果酸>5%)直接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浓度≤10%)(CIR, 2016)
  • 致敏性: 极低(敏化率<0.3%)(Dermatitis. 2020;31(5):319-325)
  • 眼刺激性: 未稀释时有刺激,配方中<5%可接受

适用人群与禁忌

肤质类型 适用性 注意事项
油性/混合性 ★★★ 优选浓度<3%的轻薄配方
干性 ★★☆ 需配合封闭性脂质
敏感性 ★★☆ 避免与促渗剂(如乙醇)联用
痤疮倾向 ★☆☆ 高浓度可能致粉刺(兔耳试验评分2/5)(J Soc Cosmet Chem. 1989;40:321-33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定位: 经济型乳化剂(价格$15-25/kg)
  • 使用频率: 约18%乳液类产品含该成分(INCI Decoder 2023数据库)
  • 宣称趋势: 多标注为"植物衍生成分"(实际经深度化学改性)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解1: "山梨坦=水果提取物"(实为合成酯)
  • *误解2: "月桂酸酯致痘"(C12链致痘性显著低于C14-C18)
  • 正解:在配方中主要起技术性作用,非活性功效成分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 性价比高,配伍性广,乳液稳定性提升显著
  • 局限: 直接皮肤功效弱,电解质耐受性较差
  • 安全阈值: 建议配方浓度1-8%,避免用于受损屏障

研究与发展方向

  • 绿色合成: 酶催化工艺降低反应温度(当前研究温度>150℃)
  • 功能拓展: 与多糖复合构建刺激响应型递送系统(注:处于实验室阶段)
  • 安全性优化: 游离脂肪酸控制(目标≤0.5%)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