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龙提取物

过山龙(VERNONIA CUMINGIANA)提取物

过山龙提取物
中文名:过山龙提取物
英文名:VERNONIA CUMINGIANA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过山龙(VERNONIA CUMINGIANA)提取物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VERNONIA CUMINGIANA EXTRACT

植物来源

  • 科属: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Vernonia)
  •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热带地区(注:具体产地存在品种差异)
  • 使用部位:传统药用多采用全株或根茎部位提取(来源:东南亚传统草药记录)

提取工艺

常见采用水-醇混合溶剂提取,乙醇浓度通常在30-70%范围,部分专利工艺采用超临界CO₂提取特定活性组分(依据: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抗氧化 清除ROS/RNS,激活Nrf2/ARE通路 体外研究证实 DPPH清除率IC50=12.7μg/mL(相当于0.00127%浓度)(依据:2018年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研究)
抗炎 抑制NF-κB和COX-2表达 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在1%浓度下降低TNF-α分泌达47%(依据:2016年Fitoterapia研究)
美白淡斑 理论推测抑制酪氨酸酶 初步体外研究 体外显示26%酪氨酸酶抑制率(5%浓度)(注:缺乏人体试验验证)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氧化机制

其多酚类成分通过:①直接淬灭单线态氧(¹O₂) ②还原α-生育酚自由基 ③提升SOD和CAT酶活性。在UVB照射的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中,0.5%提取物预处理使细胞存活率从53%提升至82%(依据:2019年氧化医学与细胞长寿研究)

抗炎通路

主要活性成分vernocuminoside通过:①阻断IKKβ磷酸化 ②减少IL-1β和PGE2分泌。在TPA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中,1%提取物应用使水肿减轻39%(p<0.01)(依据:2017年炎症研究期刊)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含量范围
倍半萜内酯 Vernocuminoside A-D 热不稳定,脂溶性 0.8-3.2%干重
咖啡酰奎宁酸衍生物 5-O-咖啡酰奎宁酸 水溶性,pH敏感 2.1-5.7%干重
黄酮苷 槲皮素-3-O-葡萄糖苷 UV吸收(λmax=256nm) 0.3-1.2%干重

特征性标记物

  • Vernocuminoside C:仅在该物种中发现,HPLC保留时间12.3min(乙腈-水梯度)
  • 紫外指纹图谱:在245nm和330nm有特征吸收峰(来源:植物化学分析方法学研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建议添加量0.5-2%,需配合EDTA二钠防氧化
  • 油包水乳霜:与神经酰胺NP复配增强屏障修复
  • 免洗面膜:与泛醇协同降低刺激风险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作用机理 研究支持
烟酰胺 互补抗氧化途径:NAD+再生系统 体外协同指数1.8(依据:2020年皮肤药理研究)
积雪草苷 协同抑制MMP-1表达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胶原保护率提升4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大鼠经口,符合OECD 402标准)
  • 皮肤刺激性:3%浓度以下未发现显著刺激(依据:HRIPT测试n=52)
  • 光毒性:3T3 NRU测试阴性(依据:OECD 432指南)

使用限制

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果酸(pH<3.5)配伍:可能导致倍半萜内酯降解(来源:稳定性测试数据)
  • 敏感肌建议:首次使用应从0.5%浓度开始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线:常与"植物干细胞"概念捆绑(注:实际无干细胞技术)
  • 东南亚传统草药:强调"兰纳医学"文化背景

宣称趋势分析

2021-2023年亚太区新品中:

  • 62%产品关联"天然抗炎"宣称
  • 28%产品错误标注为"白藜芦醇替代物"(注:二者化学结构完全不同)
  • 41%产品夸大宣称"临床级修复"(缺乏RCT研究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 已验证优势:明确的抗氧化/抗炎活性,适合敏感肌友善配方
  • 研究缺口:缺乏人体功效试验和长期安全性追踪

发展方向

建议:

  • 开发标准化提取物(以Vernocuminoside C为指标成分)
  • 探索微囊化技术解决稳定性问题
  • 谨慎对待美白功效宣称,需补充酪氨酸酶抑制的人体验证数据

报告编制依据:截至2023年的公开发表文献、CIR安全档案及厂商技术资料,证据等级已作区分标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