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嵛醇聚醚-10

山嵛醇聚醚-10

山嵛醇聚醚-10
中文名:山嵛醇聚醚-10
英文名:BEHENETH-10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山嵛醇聚醚-10 (Beheneth-1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山嵛醇聚醚-10 (INCI: Beheneth-10),属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类。

天然来源与制备工艺

  • 原料来源:主要从山嵛酸(二十二碳酸)衍生的山嵛醇(Docosanol)与环氧乙烷反应合成
  • 合成路径:山嵛醇 + 10分子环氧乙烷 → 烷氧基化反应(需碱性催化剂)→ 中和纯化
  • 原料纯度:商业品含游离山嵛醇(≤3%)及聚乙二醇副产物(≤10%)(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物理形态与基本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薄片
  • 熔点:40-45°C
  • HLB值:≈12.5(中等亲水性)
  • 溶解度:溶于醇类、矿物油,分散于水中形成胶束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分子两亲性(C22烷基链 + 10EO亲水链)实现多功能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28mN/m),形成液晶层增强膜强度 ★★★★☆
(充分证实)
在O/W乳液中0.5-2%可提升稳定性指数>40%(Colloids Surf. B, 2020) 0.3-3%
增溶作用 形成胶束(CMC≈0.01wt%)包封油溶性成分 ★★★★☆ 对芳香油增溶能力达15-20% (w/w)(J. Dispersion Sci., 2019) >0.1%
肤感调节 C22长链烷基提供滑爽铺展性,减少粘腻感 ★★★☆☆ 志愿者测试显示比短链聚醚减少43%粘滞感(Skin Res Technol., 2021) 0.5-5%
屏障修复* 推测通过脂质层排列增强角质层致密性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需人体验证(厂商数据) 未知

*注:屏障修复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与功能贡献
主成分 山嵛醇聚氧乙烯(10)醚
(C22H45(OCH2CH2)10OH)
• 分子量:≈856 g/mol
• C22长链:提供油溶性与润滑性
• 10EO基团:决定HLB值与水合能力
相关杂质 游离山嵛醇 • 含量≤3%
• 可能增强润肤性但影响溶解性
副产物 聚乙二醇(PEG) • 含量≤10%
• 可能增加体系吸湿性
关键参数 EO分布指数 • 环氧乙烷加成数分布(n=8-12)
• 窄分布(PDI<1.1)提升乳化效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乳液/膏霜:O/W型乳化剂(常与甘油硬脂酸酯复配)
  • 清洁产品:增溶剂(卸妆油/水性洁面)
  • 防晒产品:有机防晒剂增溶剂(如阿伏苯宗)
  • 护发素:阳离子调理剂分散载体

增效复配体系

  • 乳化协同:
    • + 甘油硬脂酸酯:形成层状液晶,提升低温稳定性
    • + 鲸蜡硬脂醇:增强稠度与铺展性
  • 增溶协同:
    • + PEG-40氢化蓖麻油:协同增溶极性油脂(载力提升2.3倍)
  • 稳定性优化:
    • + 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防止高温分层

配伍禁忌

  • 强电解质(>3%):可能破坏胶束结构导致析出
  • 高浓度阳离子表活:电荷中和产生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10%)(CIR Final Report, 2017)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13)
  • 刺激性:兔眼测试属轻度刺激(DSQ=2.1/110)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推荐适用:
    • 干性/敏感性肌肤(低致敏特性)
    • 受损屏障修复期配方
  • 谨慎使用:
    • 痤疮肌:高浓度可能堵塞毛孔(comedogenicity rating: 2/5)
    • EO过敏者:含微量1,4-二噁烷残留(<5ppm)
  • 孕妇/哺乳期:无明确禁忌

法规与限用要求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未列入限用清单
  • 欧盟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1,4-二噁烷残留:需符合≤10ppm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与价格区间

  • 定位:配方辅助成分(非活性功效成分)
  • 应用层级:
    • 大众化妆品(70%)
    • 专业院线产品(20%)
    • 高端护肤(10%,多作载体)
  • 价格区间:$5-8/kg(工业级)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度:低(<15%消费者识别该成分)
  • 常见误解:
    • "聚醚"名称关联刺激性(实际经皮吸收率<0.1%)
    • 误判为硅油替代品(实际流变性能不同)
  • 营销策略:多强调"植物衍生成分"(实际为半合成)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
    • 高效O/W乳化剂与增溶剂
    • 低温稳定性优于短链聚醚
    • 安全性记录良好
  • 局限:
    • 单独使用膏体偏硬
    • 对高极性油脂增溶有限

技术发展趋势

  • 绿色合成:酶催化乙氧基化降低副产物
  • 结构优化:窄分布EO链(PDI<1.05)提升效能
  • 创新应用:液晶载体增强活性物透皮(如维生素E乙酸酯)

专家建议

  • 配方中最佳浓度:1-3%(乳化),0.5-2%(增溶)
  • 避免与高浓度卡波姆直接混合(建议预溶)
  • 敏感肌配方建议控制游离醇含量≤1.5%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