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聚三甲基硅氧烷
甲基聚三甲基硅氧烷

中文名:甲基聚三甲基硅氧烷
英文名:METHYL TRIMETHICON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甲基聚三甲基硅氧烷 (Methyl Trimethicon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甲基聚三甲基硅氧烷 (Methyl Trimethicone),CAS号: 9006-65-9,EC号: 618-396-2
来源与制备
工业合成有机硅衍生物,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以二甲基二氯硅烷和三甲基氯硅烷为原料
- 水解缩聚反应生成硅氧烷骨架结构
- 精馏纯化控制分子量分布 (来源:有机硅化学工业手册, 2021)
物理形态与特性
- 透明无色低粘度液体
- 密度:0.82-0.85 g/cm³ (25°C)
- 挥发性:半挥发性 (介于环戊硅氧烷与聚二甲基硅氧烷之间)
- 表面张力:~19-21 mN/m (依据:ASTM D1331标准测试)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即时柔焦&填充细纹 | 在皮肤表面形成光学平滑膜,通过折射率(1.39-1.40)改变光线折射路径 | ★★★☆ (体外&临床影像学证实) |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皱纹深度视觉减少28-35% (依据:J. Cosmet. Sci. 2018) | 2-8% |
轻质透气成膜 | 低分子量硅氧烷交联形成透气网络结构 | ★★★★ (体外透氧测试证实) | 透氧率比矿物油高15倍,比二甲基硅油高3倍 (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20) | 3-10% |
防水增效 | 降低配方表面张力,增强疏水性颗粒定向排列 | ★★★☆ (人工皮肤模型验证) | SPF防水性能提升22-30% (vs 无硅油配方) (来源: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19) | 4-12%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通过暂时性角质层脂质重组 | ★☆☆☆ (理论推测) | 体外模型显示亲脂性成分渗透量增加8-15%,但缺乏人体对照数据 (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 | 未知 |
*注:渗透促进宣称多为厂商推论,尚无可靠人体实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单元 | 基本性质 |
---|---|---|
主链结构 | [-Si(CH3)2-O-]n 封端为 -Si(CH3)3 | n=3-7 (平均分子量:400-800 Da) |
关键官能团 | 三甲基硅氧基封端剂 (T3单元) | 提供挥发性与低粘度 |
分子特征 | 线性短链硅氧烷 | 硅氧键角143°形成柔性骨架 |
杂质控制 | 环状硅氧烷(D4-D6) <100ppm | 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要求 (参考:CIR安全评估附录)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提升SPF值效率,增强防水性
- 彩妆底霜:提供丝滑铺展性与毛孔视觉遮盖
- 抗衰老精华:作为活性成分载体并赋予即时填充效果
- 护发产品:减少毛躁且无积残留(挥发性)
增效协同组合
- 二氧化钛/氧化锌:提升无机防晒剂分散均一性
- 环戊硅氧烷:调节挥发速率,优化肤感
- 成膜聚合物(如VP/十六碳烯共聚物):增强持妆力
- 挥发性烃类(如异十二烷):降低配方粘腻感
配方技术要点
- 最适添加阶段:油相溶解温度40-50°C
- 避免与强离子化合物(如硫酸盐)直接混合
- pH耐受范围:3-1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25%)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痘性:极低 (兔耳试验0/5级)
- 眼刺激性:未洗脱条件下轻度刺激 (OECD 405)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油性/混合肌追求哑光肤感者
- 慎用:
- 对硅类成分敏感者(罕见)
- 医美术后屏障受损期
- 环境安全:生物降解率>60% (OECD 301B) (来源:ECHA注册数据)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序号:07370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准许使用
- 日本化妆品基准:浓度无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中高端(约$25-40/kg)
- 宣称热点:“空气感”、“零触感”、“哑光控油”
- 品类渗透率:防晒(78%) > 底妆(65%) > 护肤(42%) (来源:Cosmetics Business Market Report 2023)
消费者认知调研
- 正面感知:质地轻盈(87%),快速吸收(79%)
- 负面误解:
- “堵塞毛孔”(实际致痘率<0.3%)
- “环境不友好”(实际半衰期<30天)
- 宣称偏好:偏好“无残留感”(92%)胜于“硅类成分”(38%)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提供独特挥发性与成膜性平衡
- 技术优势:增强防晒效率与彩妆持久度
- 安全记录:60年应用史无重大安全事件
局限性与挑战
- 对极性活性成分溶解能力有限
- 过度使用可能降低后续产品附着力
- “硅恐惧症”导致的营销限制
未来研发方向
- 与生物降解硅酮(如聚甘油硅氧烷)复配
- 开发响应温敏型变体(pH/温度敏感)
- 增强活性物载体功能的分子修饰
(注:未来方向基于现有专利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