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酯-9
聚丙烯酸酯-9
中文名:聚丙烯酸酯-9
英文名:POLYACRYLATE-9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增稠剂、成膜剂
成分简介
聚丙烯酸酯-9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多功能成分。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能调节产品粘度,使乳液、面霜或凝胶更易涂抹和均匀分布。同时,它帮助防止成分分离,提升产品稳定性。在护肤中,聚丙烯酸酯-9可作为成膜剂,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薄保护膜,锁住水分,增强保湿效果,并改善肤感,...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丙烯酸酯-9 (Polyacrylate-9)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聚丙烯酸酯-9 (Polyacrylate-9),属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单体经自由基聚合形成的交联型共聚物。
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石油衍生物(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单体)经溶液聚合或乳液聚合制成
- 主要生产商:Lubrizol(卡波姆系列)、BASF(Ultrez系列)、Nouryon(Pemulen系列)等
- 形态:通常以白色粉末或浑浊液体浓缩物形式供应
历史应用背景
1980年代由Lubrizol公司首次商业化(商品名Carbopol® Ultrez),作为卡波姆的升级版本开发,旨在解决传统聚丙烯酸酯需中和增稠的限制(来源:Lubrizol技术白皮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流变改性剂,其功效主要通过物理机制实现,而非生物活性: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 增稠/凝胶化 | 高分子链在水相中溶胀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束缚水分子 | 充分证实 | 在宽pH范围(3-9)无需中和即可增稠,流变曲线具假塑性 | 0.1-0.5% |
| 稳定乳液 | 增加连续相粘度,降低液滴碰撞频率;部分吸附于油水界面增强界面膜强度 | 充分证实 | 提升O/W乳液离心稳定性>3000g,高温(45℃)储存稳定性延长3倍 | 0.2-0.8% |
| 悬浮固体颗粒 | 三维网络结构产生屈服应力,克服颗粒重力沉降 | 充分证实 | 可悬浮密度≤2.5g/cm³的颗粒(如二氧化钛、氧化锌) | 0.3-1.0% |
| "保湿"增强 | 间接通过成膜性减少TEWL,无直接补水能力 | 厂商宣称 | 体外测试显示TEWL降低8-12%,但不及传统保湿剂 | - |
| "活性物输送" | 理论推测其网络结构可延缓活性物释放 | 初步证据 | 体外扩散模型显示维生素C释放延迟1.5-2小时(注:缺乏体内验证)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 主链单体 | 丙烯酸 (AA) 甲基丙烯酸 (MAA) |
含羧基亲水单体 pKa≈4.5-5.0 |
提供水合能力与pH响应性 |
| 疏水改性单体 | C10-30烷基丙烯酸酯 | 长链烷基(如硬脂基) | 增强乳液稳定性和耐电解质性 |
| 交联剂 | 烯丙基季戊四醇 蔗糖烯丙醚 |
多官能度单体 | 控制溶胀度与流变特性 |
| 关键参数 |
|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凝胶基质: 透明水凝胶/芦荟胶(0.3-0.8%)
- 乳化体系: O/W乳液(0.2-0.6%),尤其高油含量(>25%)配方
- 防晒产品: 无机防晒剂悬浮(0.4-1.0%)
- 洁面产品: 增稠表面活性剂体系(0.1-0.3%)
增效协同组合
- 非离子乳化剂: 与鲸蜡硬脂醇聚醚-20协同降低界面张力,提升乳化效率
- 多元醇: 丙二醇/甘油(5-15%)增强水合作用,缩短溶胀时间
- 离子型成分: 与阳离子调理剂(如聚季铵盐-7)形成离子对,增强发用产品定型力
- 流变改性剂: 与黄原胶(0.05-0.1%)复配改善低剪切粘度
配伍禁忌
- 高浓度电解质(>1% NaCl)导致粘度骤降(电荷屏蔽效应)
- 强阳离子表活(如苯扎氯铵)引起絮凝
- 多元醇含量>30%时溶胀受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分子量>1000Da不易透皮)
- 眼刺激性: 未中和状态下pH≈3.0,需控制用量(眼用产品≤0.2%)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痘肌友好: 非致痘性(0 comedogenic rating)
- 敏感肌慎用: 低pH配方可能引起刺痛(避免与屏障受损皮肤同用)
- 纯素/无动物测试: 符合要求
- 环境足迹: 生物降解性差(需污水处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市场: 常见于药妆(理肤泉、修丽可)及专业沙龙线
- "无碱配方"概念: 作为传统卡波姆的升级替代品营销
- 宣称重点: "轻薄肤感"(对比传统增稠剂)、"一剂多效"
消费者误解
- 误认作"保湿剂":实际保水能力弱于甘油/透明质酸
- "天然"概念混淆:虽名称似植物成分,实为合成聚合物
- 正面认知: 不易搓泥(对比卡波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革命性流变控制: 突破性实现宽pH范围无需中和增稠
- 配方精简性: 单剂实现增稠+乳化+悬浮多功能
- 肤感优化: 提供更轻盈的凝胶质地(对比传统卡波姆)
局限性
- 耐盐性差限制其在清洁类产品中的应用
- 高用量时可能产生"膜感"
- 生物降解性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 绿色化学: 开发生物基丙烯酸单体(如从糖类衍生)
- 智能响应: 设计温度/pH双重敏感型变体
- 活性物递送: 通过拓扑结构设计实现靶向释放(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