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酯-13

聚丙烯酸酯-13

聚丙烯酸酯-13
中文名:聚丙烯酸酯-13
英文名:POLYACRYLATE-13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2
功效:增稠剂

成分简介

聚丙烯酸酯-13是一种合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作多功能添加剂。它主要作为增稠剂,能增加产品的粘度,使其质地更稠密,易于涂抹和均匀分布。同时,它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帮助乳化体系保持稳定,防止油水分离,延长产品保质期。此外,聚丙烯酸酯-13还具有成膜特性,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薄的保护膜,增强化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丙烯酸酯-13 (Polyacrylate-13)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丙烯酸酯-13 (Polyacrylate-13),属于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具体分类为丙烯酸(酯)类交联共聚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丙烯酸、丙烯酸烷基酯与功能单体(如聚异丁烯)的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
  • 关键工艺:乳液聚合法或溶液聚合法,需精确控制分子量分布与交联度 (依据:聚合物合成技术文献)
  • 商品形态:通常以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水性分散液形式供应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流变改性剂,主要通过物理机制发挥作用,无生物活性渗透: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增稠/稳定 水合后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通过空间位阻效应增加体系粘度 ★★★★★ (充分证实) 流变学测试显示0.1-1%添加量可使粘度提升5-50倍 (依据:J. Cosmet. Sci. 流变学研究) 0.05-2%
悬浮稳定 网络结构产生屈服应力,阻止颗粒沉降/上浮 ★★★★☆ (强证据) 在含锌氧粉防晒配方中,0.3%添加量使悬浮稳定性提升300%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应用报告) 0.1-0.8%
肤感改良 形成柔性聚合物膜,减少粘腻感,提升铺展性 ★★★★☆ (强证据) 感官评估显示含0.5%配方比传统卡波姆粘度体系粘腻感降低40% (依据:IFSCC Congress 技术论文) 0.2-1.5%
"保湿强化" 可能通过成膜减少TEWL,但非主要功能 ★☆☆☆☆ (微弱) 厂商宣称缺乏独立验证,实际效果依赖配方整体架构 (来源:厂商技术资料,需谨慎评估)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基团 基本性质
主链结构 丙烯酸-丙烯酸C10-30烷基酯共聚物 含亲水羧基与疏水烷基链,赋予两亲性
关键改性 聚异丁烯侧链 提供弹性网络结构与剪切变稀特性
分子量 500,000-2,000,000 Da 高分子量确保空间稳定效应
交联类型 烯丙基季戊四醇交联 控制溶胀度,pH响应范围4.0-9.0
电荷特性 阴离子聚合物 中和后羧基解离,粘度显著升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稳定二氧化钛/氧化锌分散体系
  • 精华/乳液:提供清爽增稠效果,兼容高浓度电解质
  • 洁面产品:稳定珠光剂,改善冲洗肤感
  • 彩妆:睫毛膏/眼线液中防迁移

增效协同组合

  • 与丙烯酸(酯)类/C10-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构建更致密网络,提升悬浮力
  • 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优化流变曲线,减少拉丝感
  • 与硅弹性体:协同改善铺展性及哑光质感
  • 与多元醇:丙二醇/甘油可促进其水合效率

配伍禁忌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因电荷中和导致沉淀
  • 高浓度多价离子:如Mg²⁺/Al³⁺ (>3%) 引起粘度崩溃
  • 强还原剂:破坏聚合物主链结构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浓度≤5%) (参考:CIR 2016最终评估报告)
  • 致敏性:极低 (无皮肤致敏案例报告)
  • 皮肤渗透:分子量>500kDa,无法穿透完整角质层 (依据:OECD 428透皮吸收研究)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痘肌友好:非致粉刺性 (comedogenicity rating 0)
  • 敏感肌适用:pH中性化后无刺激性
  • 眼部安全:通过Draize测试 (0.5%浓度)
  • 注意事项:未完全中和时可能降低配方pH值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配方:替代传统卡波姆的"升级成分"
  • "无硅油"宣称产品:作为硅油替代增稠方案
  • 纯净美妆: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计算规则

消费者沟通策略

  • 正面宣称:"轻盈质地"、"不粘腻"、"稳定活性成分"
  • 认知误区:常被误认为与丙烯酰胺相关 (实际不含丙烯酰胺单体)
  • 绿色包装宣称:减少传统增稠剂所需中和剂用量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电解质耐受性:在含5% NaCl体系中仍保持稳定
  • 剪切变稀特性:泵出时粘度下降90%,静置后恢复
  • 宽pH适应性:有效pH范围4.0-9.0

未来研究方向

  • 生物降解改性:开发可降解片段引入技术
  • 功能化接枝:键合抗氧化剂实现活性递送
  • 响应性凝胶:温度/pH双敏感型变体开发 (注: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专家建议

作为高效流变改良剂,聚丙烯酸酯-13在配方中需注意:

  • 分散工艺:必须预分散于水相,避免结块
  • 中和顺序:建议在活性物添加前完成粘度构建
  • 防腐挑战:高聚合物含量可能降低防腐效能,需加强防腐验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