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12700

CI 12700

CI 12700
中文名:CI 12700
英文名:CI 12700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CI 12700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CI 12700,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为Acid Red 18,属于单偶氮类合成染料。

来源与历史背景

  • 化学来源:人工合成染料,通过苯胺衍生物的重氮化及耦合反应制备 (参考:EFSA Journal 2013;11(10):3324)
  • 应用历史: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着色,自20世纪中期起使用 (依据:FDA 21 CFR 74.130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着色剂 通过分子共轭结构吸收特定波长光,反射红色至橙色光谱 高(充分验证) 光谱分析证实其稳定性及着色能力 (来源:Color Technology, 2015)
抗氧化辅助 偶氮结构可能参与电子转移,但无直接证据 低(理论推测) 体外研究中显示微弱自由基清除能力 (注:未在人体皮肤模型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单偶氮染料 1-(4-Sulfo-1-naphthylazo)-2-naphthol-3,6-disulfonic acid trisodium salt 水溶性,pH 4-9稳定,λmax 505-515 nm
杂质控制 未反应中间体(如萘酚衍生物) 需限制≤0.1% (依据:欧盟EC 1223/2009)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彩妆产品:唇膏、腮红(浓度0.1-0.5%)
  • 临时染发剂:与金属盐配合增强持久性

协同成分

  • 二氧化钛:调节色调明度
  • 阳离子聚合物:提升在头发上的附着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法规状态

  • 欧盟:允许用于非眼部化妆品( Annex IV/75)
  • 美国:FDA 21 CFR 74.1308(需符合纯度标准)

潜在风险

  • 皮肤敏感:偶氮染料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发生率<0.1%) (参考:CIR 2016评估)
  • 使用限制: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低成本红色着色剂,常见于开架彩妆。近年因"无偶氮染料"趋势,高端品牌逐渐替代使用植物色素 (来源:Mintel 2022市场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CI 12700作为经典合成染料,其着色性能稳定且成本低廉,但面临天然替代品的竞争压力。未来需加强:

  • 杂质控制技术改进
  • 过敏原性机制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