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酸二钠
琥珀酸二钠

中文名:琥珀酸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SUCCI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琥珀酸二钠 (Disodium Succinate) 专业成分研究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Disodium Succinate
- CAS号: 150-90-3
- 化学式: C4H4Na2O4
- 分子量: 162.05 g/mol
来源与制备
琥珀酸二钠是琥珀酸(一种天然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的二羧酸)的钠盐形式,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 生物发酵法: 通过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发酵葡萄糖或其他碳源生成琥珀酸,再经中和纯化 (参考:工业微生物学学报, 2018)
- 化学合成法: 马来酸酐加氢水解后与氢氧化钠反应 (参考:有机化学合成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支持 | 调节角质形成细胞中丝聚蛋白(Filaggrin)表达,增强角质层完整性 | 体外研究+离体模型 | 在3D皮肤模型中显示增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20) | 0.1-0.5% |
抗氧化保护 | 作为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可能增强细胞能量代谢,减少ROS积累 | 理论推测+初步细胞实验 | 体外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减少H2O2诱导的氧化损伤,但机制未完全阐明 (未发表厂商数据) | 数据不足 |
"抗皱紧致" | 宣称通过促进胶原合成,但缺乏直接证据 | 营销宣称 | 仅基于其作为细胞能量代谢参与者的理论推测 | 无可靠数据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关于屏障修复功能:琥珀酸二钠被发现能激活角质形成细胞的PPARγ受体通路,该通路与脂质合成和屏障 homeostasis 密切相关。在模拟干燥环境的体外实验中,0.3%浓度处理组显示角质层含水量提升18% (Exp Dermatol, 2019)。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关联 |
---|---|---|---|
二羧酸盐 | 琥珀酸二钠 | 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 (溶解度>50g/100mL,25℃),pH 7-8 (1%水溶液) | 细胞能量代谢中间体,可能影响线粒体功能 |
相关衍生物 | 琥珀酸单钠 | 酸性更强 (pH 4-5),较少用于化妆品 | 可能具有不同皮肤渗透性 |
结构活性关系
琥珀酸二钠的活性与其:
- 双羧酸结构: 提供良好水溶性,同时保持一定脂溶性
- 钠离子平衡: 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调节潜力
- 分子量小: 理论上有利于透皮吸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保湿类产品: 与甘油、透明质酸等组合
- 修复霜/乳液: 常与神经酰胺、胆固醇搭配
- pH调节剂: 在微碱性配方中作为缓冲剂
已验证协同组合
- +Niacinamide (烟酰胺): 联合使用显示增强屏障蛋白表达 (厂商联合测试报告)
- +Panthenol (泛醇): 在损伤模型中有叠加修复效果
配方注意事项
避免与强酸性成分(如果酸pH<3)直接混合,可能导致游离琥珀酸析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关键点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1%) (CIR 2015)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显示无刺激 (0.5%水溶液)
- 致敏性: 现有数据未显示过敏风险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 干性至中性皮肤,屏障受损状态
- 慎用情况: 对琥珀酸类物质敏感者 (罕见)
- 孕妇使用: 无明确禁忌,但缺乏专项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主流宣称: " microbiome-friendly"、"皮肤能量激活"
- 价格区间: 中端至高端护肤品 (0.1-0.8%添加量)
- 常见品类: 屏障修复乳、冻干精华、面膜
消费者认知调研
2023年某平台数据分析显示:
- 43%消费者将其关联为"天然发酵成分"
- 仅12%能准确认知其科学名称
- 67%因"抗老"宣称购买,但实际产品可能缺乏对应功效证据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科学共识
- 明确功效: 屏障支持作用有较好实验基础
- 待验证领域: 抗氧化和抗皱机制需更多研究
- 安全性: 现有数据支持其作为低风险成分
未来研究方向
需开展:① 严格对照的人体临床试验 ② 与其他代谢调节剂(如α-酮戊二酸)的对比研究 ③ 微生物组影响评估。
最后更新: 本报告基于截至2024年的公开研究数据和行业信息整理,后续发现可能更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