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常春藤提取物
洋常春藤(HEDERA HELIX)提取物

中文名:洋常春藤提取物
英文名:HEDERA HELIX (IVY)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收敛
成分详细分析
洋常春藤(HEDERA HELIX)提取物: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植物学背景
洋常春藤(Hedera helix L.)是五加科常春藤属的常绿攀援植物,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现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其叶片、果实和茎均含生物活性成分,但化妆品主要使用叶片提取物。
提取工艺与形态
- 常见提取方式: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比例通常为30-70%乙醇)
- 物理形态:液态(水溶液或甘油溶液)或冻干粉末
- 关键工艺参数:叶龄(嫩叶活性更高)、提取温度(通常<60℃)、溶剂极性(影响皂苷提取率)
INCI与商品名
标准INCI名称: HEDERA HELIX (IVY) LEAF EXTRACT
常见商品化形式: Ivy-Saponin® Complex, Hedera Crenosides®, IvyExtract PF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促进微循环与排水 | α-hederin抑制Na⁺/K⁺-ATP酶 → 增加毛细血管渗透性 → 加速组织液回流 | ★★★☆ (体外/临床) | 0.1%提取物使离体皮肤淋巴引流速率提升42% (J Ethnopharmacol. 2002) | 0.5-2% |
抗脂肪团活性 | 皂苷抑制脂肪细胞分化(PPARγ下调)和脂质积累(AMPK激活) | ★★☆ (体外/有限临床) | 1%提取物处理28天使大腿围平均减少1.8cm (J Cosmet Dermatol. 2019) | 1-3% |
抗炎与舒缓 | 阻断NF-κB通路 → 降低TNF-α、IL-6表达;抑制组胺释放 | ★★★ (体外/离体) | 0.5mg/mL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达68% (Fitoterapia. 2018) | 0.1-0.5% |
抗氧化保护* | 多酚成分清除ROS,但主要活性物皂苷抗氧化能力较弱 | ★☆ (体外推测) | DPPH清除率EC50=120μg/mL(弱于VC的8μg/mL) (Nat Prod Res. 2016) | N/A |
控油与收敛* | 基于传统用途,可能通过皂苷表面活性影响皮脂乳化 | ★ (传闻证据) | 缺乏直接作用皮脂腺的分子机制研究 | N/A |
*注:标红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高质量人体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含量范围 | 基本性质 | 皮肤生物活性 |
---|---|---|---|---|
三萜皂苷 (主要活性物) |
Hederacoside C (8-12%) α-Hederin (0.5-2%) Hederagenin |
总皂苷8-15% | 两亲性结构 HLB值10-12 发泡性强 |
微循环激活 脂肪细胞分化抑制 抗炎 |
黄酮类 | 芦丁 山奈酚-3-葡萄糖苷 槲皮素衍生物 |
0.2-0.8% | 极性较大 UV280/360nm吸收 |
抗氧化 协同抗炎 |
多酚酸 | 绿原酸 咖啡酸 原儿茶酸 |
0.3-1.2% | 水溶性好 易氧化变色 |
自由基清除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 |
痕量成分 | 聚乙炔类 (falcarinol等) |
<0.01% | 光敏性 化感活性 |
潜在刺激性 (需严格限量) |
注:成分含量受季节和产地影响显著,东欧产区的α-Hederin含量最高 (Phytochem Anal. 2015)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首选体系:水基凝胶、精华液(pH 5-7)、O/W乳液
- 次选体系:无水精华油(需预溶解于丙二醇)
- 不适用:高阳离子体系(与皂苷产生沉淀)、强碱性配方(pH>8导致水解)
增效协同组合
- 排水紧致: + 咖啡因(协同激活淋巴引流)
- 抗脂肪团: + 肉碱(肉碱促进脂肪酸转运,皂苷抑制脂积累)
- 舒缓抗炎: + 红没药醇(抑制TRPV1通道,增强抗刺激效果)
- 稳定化: + 环糊精(包合皂苷减少界面吸附)
应用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1% NaCl)配伍,防止皂苷盐析
- 建议添加0.1-0.5%螯合剂(如EDTA二钠)防止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冻干粉末需在45℃以下复溶,防止热敏成分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可用),限用浓度≤5% (Int J Toxicol. 2001)
- 致敏率: <0.3%(斑贴试验数据,n=1500)
- 光毒性: 无(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0级(无堵塞风险)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禁忌人群: 孕期(皂苷可能刺激子宫收缩)
- 慎用情况: 急性湿疹期、破损皮肤(可能增强渗透性)
- 不良反应: 高浓度(>3%)可能引起短暂针刺感(皂苷作用神经末梢)
- 稳定性风险: 长期光照导致皂苷异构化(α→β-hederin活性降低)
法规状态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未限制浓度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序号07477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品类: 纤体霜(87%)、眼部消肿精华(68%)、男士须后水(42%)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含1%以上提取物的产品溢价15-30%)
- 宣称热点: "植物塑形"、"微循环激活"、"排水解肿"
消费者洞察
2023年欧洲市场调查(n=2000)显示:
认知度: 仅28%消费者主动识别该成分,但62%认可"常春藤提取物"的排水功效
使用体验: 74%用户感知到"清凉紧致感",但仅39%观察到长期轮廓改善
误区: 32%消费者误认为可替代减脂药物,需加强功效教育
市场趋势
- +"咖啡因"成为主流复配(2021-2023新品占比增长45%)
- 冻干粉剂型增长显著(稳定性提升+活性标示明确)
- 争议点:过度宣称"溶脂"功效引发多起广告合规处罚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明确证实功效: 促进微循环(A级证据)、抗脂肪团(B级证据)
- 核心活性物: 三萜皂苷(hederacoside C, α-hederin)
- 最佳应用: 排水型身体护理产品(0.5-2%浓度)
- 安全阈: ≤5%浓度下经皮毒性可忽略
研究缺口与挑战
- 皂苷透皮机制不明确(尤其毛囊靶向性)
- 缺乏长期(>12周)人体抗脂肪团RCT研究
- 痕量聚乙炔类的致敏阈值需进一步量化
未来发展方向
- 精准化: 开发高α-hederin含量(>3%)的标准化提取物
- 递送创新: 脂质体包裹提升皂苷生物利用度
- 功效拓展: 探索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中的潜在应用
- 可持续: 发展细胞培养技术替代野生采摘(欧盟野生植物保护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