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中文名: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
英文名: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IPBC)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I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 (IPBC)
  • CAS号: 55406-53-6
  • 化学式: C8H12INO2

来源与历史应用

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最初由工业防腐剂领域开发,后因其广谱抗菌特性被引入化妆品领域(注:需注意工业与化妆品级纯度差异)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199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防腐抗菌 通过碘原子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抑制ATP合成 ★★★★☆ (体外及配方验证) 对真菌(特别是念珠菌)抑制效果显著 0.01%-0.1%
"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推测可能与减少微生物诱导的炎症相关 ★☆☆☆☆ 无直接证据支持该功能 -
详细抗菌机制研究:

IPBC的活性主要源自其碘代炔丙基结构,该结构可穿透微生物细胞壁,与硫醇基团(-SH)结合,导致关键酶失活。2008年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研究显示,0.05% IPBC可在6小时内完全抑制黑曲霉菌生长(来源:DOI:10.1111/j.1365-2672.2008.03867.x)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碘代炔丙基化合物 IPBC本体 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0.1g/L(25℃)
降解产物 丁基氨基甲酸酯 需警惕潜在亚硝酸盐结合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水性体系防腐: 乳液、爽肤水(常与苯氧乙醇复配)
  • 湿巾产品: 针对真菌感染高风险环境

协同成分

  • 增强防腐: 苯甲酸/苯甲醇组合(pH依赖性)
  • 稳定化: 螯合剂(如EDTA)可延长活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要点

  • CIR评估: 限用浓度0.1%(驻留类产品)(参考:CIR 2014最终报告)
  • 潜在风险: 碘过敏人群需谨慎,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

适用人群警告

孕妇避免使用: 动物实验显示胚胎发育影响(高剂量)(依据:OECD TG 414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在"无paraben"趋势下作为替代防腐剂使用,但近年因安全性争议使用量下降(来源:EWG 2021市场分析)

消费者教育盲区

  • 过度恐惧"碘"元素关联(实际化学形态不同)
  • 与工业防腐剂概念混淆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IPBC是有效的抗真菌防腐剂,但需严格控制在安全浓度。未来可能被更稳定的新型防腐体系取代(注:目前欧盟SCCS正在重新评估其安全性)

研究发展方向:

2023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指出,IPBC微胶囊化技术可能解决其刺激性问题,但商业化成本仍是障碍(DOI:10.1111/ics.12877)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