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生百部提取物
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提取物

中文名:蔓生百部提取物
英文名:STEMONA JAPONICA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提取物: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TEMONA JAPONICA EXTRACT
植物来源与特征
百部科(Stemonaceae)百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中国、日本、朝鲜)。传统中医用于止咳杀虫,现代研究聚焦其生物碱类活性成分。化妆品原料通常采用根部乙醇/水提取物。
提取工艺
- 常用方法: 乙醇/水混合溶剂回流提取 (60-80%乙醇)
- 关键参数: 温度60-80℃,时间2-4小时,料液比1:10-15
- 标准化: 通常以总生物碱含量(如百部碱)作为质量标志物 (参考:《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8标准化研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微生物/痤疮防治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抑制脂肪酸合成酶(FAS) | ★★★☆ (体外强证据) |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值0.5-1mg/mL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9) | 0.5-2%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 IL-6, COX-2表达 | ★★★☆ (体外/离体) | LPS诱导巨噬细胞中NO生成减少>60%(1%浓度) (Phytomedicine 2020) | 0.2-1% |
抗氧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螯合金属离子 | ★★☆☆ (体外证据) | ORAC值≈3500 μmol TE/g (Food Chemistry 2017) | 0.5-3% |
止痒 | 抑制组胺释放;TRPV1通道拮抗 | ★★☆☆ (动物模型) | 小鼠搔抓行为减少50%(0.5%局部应用)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 0.1-0.8% |
抗衰老* | 潜在胶原酶抑制 | ★☆☆☆ (理论推测) | *注:基于分子对接模拟,缺乏实验验证 | 未确定 |
*浓度数据基于原料供应商推荐及文献有效剂量,实际配方需验证
*抗衰老为厂商常见宣称,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贡献 |
---|---|---|---|
百部生物碱 | 百部碱(stemonine) 新百部碱(neostemonine) 百部次碱(stemonidine) |
熔點 >200℃ logP 1.5-3.2 UV吸收 λmax 260nm |
主要抗菌/止痒活性源(占提取物干重5-15%) |
酚酸类 | 绿原酸 咖啡酸 对香豆酸 |
水溶性良好 易氧化变色 pH敏感(3-6稳定) |
抗氧化主力(贡献60%+自由基清除能力) |
甾体皂苷 | 百部皂苷(stemonoside) | 表面活性 HLB值≈10 |
潜在促渗作用;辅助抗炎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分子量10-50kDa 粘度增强剂 |
成膜保湿;缓和生物碱刺激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适配: 抗痘精华 (pH 4.5-5.5),舒缓乳液,头皮护理产品
- 可行应用: 清洁面膜,止痒身体乳,控油爽肤水
- 慎用场景: 高碱性配方(pH>8),含强氧化剂体系
推荐协同成分
- 抗痤疮增效: 水杨酸(渗透协同),茶树精油(抗菌广度提升)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抑制IL-1β),积雪草苷(创伤修复)
- 稳定性保护: EDTA-2Na(螯合金属离子),BHT(防止酚酸氧化)
配方注意事项
- 生物碱在pH>7时可能析出,需控制体系酸碱度
- 与阳离子表活配伍可能产生沉淀
- 建议添加温度≤45℃,防止热敏成分降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状态: 未单独评估,百部属提取物在限定浓度下使用记录良好
- 致敏性: 体外试验显示极低致敏可能(LLNA阴性)
- 光毒性: 3T3 NRU试验阴性(Regulatory Toxicology 2021)
使用限制
- 建议浓度: 0.1-2% (面部产品),≤3%(身体产品)
- 孕妇慎用: 传统医学记载其轻微子宫兴奋作用(体外数据)
- 禁忌配伍: 避免与硝化纤维素共用(传统炮制禁忌)
适用肤质与警示
- 推荐: 油性/痤疮肌,敏感性皮肤(需低浓度测试)
- 慎用: 破损皮肤,眼部周围黏膜组织
- 警示: 高浓度可能导致暂时性麻木感(生物碱特性)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定位: 天然抗痘/舒缓成分(韩系药妆主导应用)
- 价格区间: $80-150/kg(10:1标准化提取物)
- 应用增长: 2020-2023年新品增长120%(Mintel GNPD数据)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核心联想: "汉方祛痘"(韩国营销),"天然止痒"(日本市场)
- 认知误区: 常与"百部杀虫"功效过度关联,需科学引导
- 偏好包装: 强调"临床验证"(67%消费者关注)和"低致敏性"(52%)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实证功效: 抗菌/抗炎/止痒作用机制明确,体外证据充分
- 成分优势: 多靶点作用(尤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效果突出)
- 研究缺口: 缺乏随机对照人体试验,透皮行为数据不足
发展前景
- 技术方向: 生物碱纳米包裹(提升透皮率),合成生物学生产关键活性物
- 应用拓展: 头皮微生态平衡产品,玫瑰痤疮辅助治疗
- 监管挑战: 需建立生物碱含量检测标准,明确孕期使用规范
专家建议
- 优先开发针对油痘肌的精华类产品(0.8-1.5%浓度)
- 配伍时需考虑生物碱的pH敏感性和配伍禁忌
- 功效宣称应侧重实证领域(抗菌/舒缓),谨慎使用抗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