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3 二棕榈酸酯
PEG-3 二棕榈酸酯

中文名:PEG-3 二棕榈酸酯
英文名:PEG-3 DIPALMI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3 二棕榈酸酯: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EG-3 二棕榈酸酯 (INCI: PEG-3 Dipalmitate)
化学类别
- 聚乙二醇酯类化合物 (PEGylated ester)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通过棕榈酸(palmitic acid)与聚乙二醇(PEG-3,即三个乙二醇单元)的酯化反应合成 (参考:Fiume et al., 20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的O/W乳液 | 强(多项实验验证) | 分子中亲水PEG链与疏水棕榈酸链的协同作用 | 1-5% |
肤感调节 | 形成轻质薄膜,减少黏腻感 | 中等(体外+感官评价) | 与高碳链酯类相比更易铺展 | 0.5-3% |
保湿辅助 | 可能通过薄膜减缓TEWL | 初步证据 | 需与其他保湿剂协同 | 未明确 |
抗氧化 | 厂商宣称棕榈酸衍生物作用 | 缺乏直接证据 | 未检测到显著自由基清除能力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PEG-3 二棕榈酸酯 | 分子量≈570,HLB≈5(弱亲水) |
常见杂质 | 游离棕榈酸、PEG-3单酯 | 需控制≤1%(CIR标准) |
降解产物 | 乙二醇、棕榈酸 | 高温/pH<4时风险增加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液/霜体:中低油相体系的初级乳化剂
- 防晒产品:协助分散二氧化钛/氧化锌
- 彩妆底霜:改善硅油与极性成分相容性
增效组合
- 鲸蜡醇:增强乳液稳定性(层状液晶结构)
- 硅弹性体:协同提升丝滑感
- 甘油:可能辅助保湿网络形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要点
- CIR评级:安全(浓度≤5%)(依据:2012年CIR最终报告)
- 致痘风险:低(comedogenicity rating=1)
- 敏感肌注意:PEG类可能增强渗透性
环境考量
需关注PEG链的生物降解性限制 (参考:ECHA 2021年PEG评估草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端护肤/彩妆的"隐形"功能性成分
- 常与"轻质""易吸收"等营销词关联
消费者误区
- "PEG-free"趋势影响:过度担忧其安全性
- 与棕榈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混淆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经典型乳化/润肤剂,平衡成本与性能。
改进方向:开发更高纯度工艺,减少游离PEG残留。
未来研究:需明确其与皮肤微生物组的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