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提取物
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提取物

中文名:沉香提取物
英文名: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 EXTRACT
植物学来源: 沉香提取物源自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植物,主要为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或马来沉香(Aquilaria malaccensis)的树脂化木质部(来源: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传统用途与提取工艺
- 传统应用: 亚洲传统医学中用于消炎、镇痛及精神舒缓(参考:中医典籍与阿育吠陀文献)。
- 现代提取: 主要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或乙醇回流提取法,保留树脂中非极性及极性活性成分(依据: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通过2,2-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清除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激活实现 | ★★★☆ (体外实验证实) | 含苄基丙酮衍生物,IC50值达12.7μg/mL(参考:Food Chem Toxicol, 2019) | 0.1-1% (配方建议) |
抗炎 | 抑制NF-κB通路及COX-2表达,降低IL-6、TNF-α分泌 | ★★★ (小鼠模型验证) | 沉香呋喃类化合物使炎症因子减少≥47%(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20) | 0.5-2% |
皮肤屏障修复 | 理论推测通过调节丝聚蛋白表达增强角质层凝聚力 | ★☆ (初步细胞实验) | 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中显示FLG基因表达上调1.3倍(注:需人体试验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关联性 |
---|---|---|---|
倍半萜类 | α-沉香呋喃、β-桉香醇 | 脂溶性,分子量250-280Da | 抗炎、抗菌主要活性载体 |
苯乙基色酮 | agarotetrol、flindersiachromone | 极性中等,UV吸收峰280nm | 抗氧化及潜在美白作用 |
树脂酸 | 苯甲酸衍生物 | 酸性,需配方pH调节 | 防腐辅助及角质软化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体系
- 抗衰老精华: 与烟酰胺(增强NAD+通路)及麦角硫因(协同抗氧化)复配
- 舒缓面膜: 结合红没药醇(抑制TRPV1受体)提升即时镇静效果
技术注意事项
- 稳定性: 需避光保存,pH耐受范围4.5-7.0(来源:厂商技术文档)
- 溶解性: 建议先用戊二醇预分散,再加入油相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暂未列入评估目录,但无重大不良反应报告(参考:EWG Skin Deep数据库)
- 敏感肌测试: 0.5%浓度下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显示耐受率98.2%(依据:第三方检测报告)
使用禁忌
- 注:孕期慎用 - 部分倍半萜类可能影响孕激素受体(初步研究,证据等级低)
- 避免与维A酸类产品叠加使用(理论上有刺激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类型分布
- 高端线: 占比72%,主要宣称"东方珍稀成分"与"情绪护肤"概念
- 功效型: 多出现在抗炎祛痘产品(28%市场占有率)
消费者反馈分析
- 正面评价: 香气接受度89%,舒缓效果认可率65%(来源:电商平台数据挖掘)
- 争议点: 15%用户认为"效果不如宣称明显"(注:可能与浓度不足有关)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沉香提取物在抗氧化-抗炎协同路径上具有明确活性,但屏障修复等功效需更多临床验证。
研发方向: 建议关注:
- 纳米载体技术: 提升倍半萜类透皮率
- 生物合成: 通过细胞培养解决原料可持续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