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籽提取物
车前(PLANTAGO ASIATICA)籽提取物
中文名:车前籽提取物
英文名:PLANTAGO ASIATICA SEED EXTRACT
别名:车前子提取物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简介
车前(Plantago asiatica)籽提取物是从车前草种子中提取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使用。其主要作用包括保湿、抗炎和舒缓。该提取物富含粘液质和多糖类物质,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膜,锁住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有效改善干燥和粗糙问题。同时,它具有抗炎特性,能减轻皮肤红肿、刺激和炎症,适...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车前(PLANTAGO ASIATICA)籽提取物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LANTAGO ASIATICA SEED EXTRACT
植物来源
提取自车前科(Plantaginaceae)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的成熟种子,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依据:Flora of China, Vol. 19)。
传统应用
- 东亚传统医学:用于利尿、抗炎和皮肤伤口愈合(参考:《本草纲目》记载)
- 现代食品工业:作为膳食纤维补充剂(含丰富多糖类)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 | 强(体外+动物模型) | 在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炎症模型中减少红斑和水肿达47%(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 0.5-2% |
| 屏障修复 | 上调丝聚蛋白(filaggrin)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 | 中等(体外+离体皮肤) | 在3D表皮模型中使经表皮失水(TEWL)降低29%(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8) | 1-3% |
| 抗氧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初步证据) | 弱(体外研究) | 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82μg/mL | 待确认 |
| 抗衰老 | 厂商宣称促进胶原合成,缺乏机制研究 | 不足 | 无公开的人体试验数据 | N/A |
详细抗炎机制研究:
2017年体外研究显示,该提取物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特别是指甲花素)可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COX-2表达(抑制率61% at 100μg/mL),并通过阻断IκBα降解抑制NF-κB活化(Phytotherapy Research,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 多糖类 | 阿拉伯半乳聚糖(约40%) | 水溶性,分子量5-20kDa | 形成保湿膜,调节免疫反应 |
| 环烯醚萜苷 | 指甲花素(Lawsone)、车叶草苷 | 极性中等,UV吸收280nm | 主要抗炎活性来源 |
| 黄酮类 | 木犀草素、芹菜素 | 脂溶性,需助溶 | 抗氧化、抗敏 |
| 脂肪酸 | 亚油酸(18:2)、油酸(18:1) | 非极性,需乳化 | 屏障修复 |
提取工艺影响
- 水提法:富含多糖(>60%),适合保湿产品
- 醇提法:环烯醚萜苷含量更高(抗炎活性强)
- 超临界CO₂:保留脂肪酸但损失多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舒缓精华:与红没药醇(+37%抗炎协同)(厂商配伍测试数据)
- 屏障修复霜:搭配神经酰胺NP和胆固醇
- 敏感肌面膜:与积雪草提取物联合使用
配伍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如Cetrimonium chloride)共用,可能产生沉淀
- 在pH>8时环烯醚萜苷可能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2016年评估报告)
- 皮肤刺激性:未稀释提取物可能引起轻微刺激(兔模型)
- 致敏性:无报告案例(HRIPT测试阴性)
适用人群
- 推荐:敏感肌、玫瑰痤疮、特应性皮炎
- 慎用:对车前科植物过敏者(交叉过敏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要出现在亚洲市场(韩国品牌使用率最高)
- 常被宣传为"传统草药成分"或"自然抗炎剂"
消费者调研
2022年韩国调查显示:67%敏感肌消费者认为含该成分的产品舒缓效果显著,但38%不清楚其具体作用机制(来源:K-Beauty Trends Report)。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 已验证:抗炎和屏障修复功效具有可靠机制研究
- 待研究:临床级人体试验数据不足,尤其长期使用效果
未来方向
- 开发标准化提取物(如指纹图谱控制活性物含量)
- 探索与微生物组的交互作用(初步显示可调节Cutibacterium ac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