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那西丁
非那西丁
中文名:非那西丁
英文名:PHENACETIN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5
功效:抗炎剂
成分简介
非那西丁(Phenacetin)是一种合成化合物,历史上主要用于医药领域作为止痛和退烧药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可能被用作局部抗炎或舒缓成分,以减轻皮肤刺激或红肿。然而,由于非那西丁的代谢物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如肾脏损伤和致癌性,它已在许多国家被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现代护肤品行业普遍避免添加该成...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非那西丁 (Phenacetin) 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Phenacetin
- 化学名称: N-(4-乙氧基苯基)乙酰胺
- CAS号: 62-44-2
- 分子式: C10H13NO2
历史来源与背景
非那西丁最初于1887年合成,曾作为镇痛药和退热药广泛使用,但因潜在肝毒性和致癌性,已从药用领域逐步淘汰 (参考:IARC Monographs Vol. 24, 198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局部镇痛 |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阻断外周神经疼痛信号 | 体外研究支持 |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COX-2抑制活性 (依据: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75) | 未知 |
| 抗炎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 缺乏直接证据 | 无公开的皮肤抗炎功效研究 | 不适用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苯胺衍生物 | 非那西丁本体 |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134-136℃,微溶于水 |
| 代谢产物 | 对乙酰氨基酚 | 主要肝代谢产物,具已知毒性 (参考:Drug Metabolism Reviews, 198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历史罕见:未在现代化妆品配方中广泛应用
潜在协同成分
- 理论推测:可能与水杨酸衍生物协同增强渗透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风险
- 致癌性:IARC 2B类可能致癌物 (依据:IARC Monographs)
- 肾毒性:长期使用可致肾乳头坏死
监管现状
被多国药品监管部门禁用,化妆品领域无明确监管 (注:不建议用于化妆品配方)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无主流化妆品品牌使用该成分,消费者认知度极低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数据库)
7. 总结与展望
基于其明确毒性风险和有限皮肤益处,非那西丁不具备化妆品应用价值。建议研发人员选择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