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蔷薇叶/茎水

岩蔷薇(CISTUS LADANIFERUS)叶/茎水

岩蔷薇叶/茎水
中文名:岩蔷薇叶/茎水
英文名:CISTUS LADANIFERUS LEAF/STEM WATER
别名:岩蔷薇纯露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保湿

成分简介

岩蔷薇(CISTUS LADANIFERUS)叶/茎水是一种植物水提取物,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帮助中和自由基,延缓皮肤老化过程。同时,该成分表现出抗炎作用,可舒缓敏感或受刺激的皮肤,减少红肿和炎症。此外,它提供保湿效果,为皮肤补充水分,维持肌肤水润平衡。在化妆品中,岩蔷薇水常作...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岩蔷薇(CISTUS LADANIFERUS)叶/茎水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植物学背景

岩蔷薇(Cistus ladanifer),又称脂玫蔷薇,是半日花科(Cistaceae)常绿灌木,原生于地中海西部干旱地区。其茎叶分泌的粘性树脂"劳丹脂"(Labdanum)自古用于香料与传统医药。

提取工艺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茎中的挥发性成分,馏出物经冷凝分离后获得水溶性馏分。此工艺保留热敏性化合物,避免有机溶剂残留(来源:ISO 9235芳香油提取标准)

INCI名称与形态

  • INCI: CISTUS LADANIFERUS LEAF/STEM WATER
  • 物理形态: 透明至淡琥珀色水溶液
  • 气味特征: 独特的琥珀-木质香调,略带草药气息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御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DPPH自由基清除率EC50=0.8μg/mL,显著高于维生素E(参考:J Agric Food Chem. 2013) 1-5%
抗炎舒缓 抑制COX-2/PGE2通路及TNF-α/IL-6炎症因子释放 ★★★☆ (体外研究) 在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中降低50%NO生成(参考:Fitoterapia 2015) 3-8%
抗菌平衡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生物膜形成 ★★☆☆ (体外研究) 对痤疮丙酸杆菌MIC=0.625%(注:需人体试验验证临床相关性) ≥2%
抗衰老修复*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抑制MMP-1保护胶原 ★☆☆☆ (初步研究) 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显示轻度促胶原合成作用(来源:厂商资料,需独立验证) 未知
"净化排毒"* 无明确生物学定义,或与抗氧化/抗菌效应相关 ☆☆☆☆ (营销宣称) 缺乏科学文献支持此功能宣称 -

*注:标注红色的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充分人体试验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浓度范围 生物活性
单萜类 α-蒎烯、莰烯、对伞花烃 15-30% 抗菌、促渗
倍半萜类 β-石竹烯、γ-杜松烯 8-15% 抗炎、镇痛
多酚类 鞣花酸、没食子酸衍生物 0.5-1.2mg/mL 抗氧化主力
二萜酸类 拉丹酸(Labdanolic acid) 0.1-0.3% 潜在抗炎(体外)
微量元素 Zn, Mn, Se μg/L级 辅助抗氧化酶功能

注:成分比例受产地、采收季节及提取工艺显著影响,葡萄牙产样品多酚含量最高(依据:Ind Crops Prod. 2021)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最佳载体:喷雾、爽肤水、精华液(水基体系)
  • 适用剂型:凝胶、乳液(需注意pH稳定性)
  • 推荐添加量:1-10%(根据功效需求调整)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C衍生物(提升自由基清除网络覆盖率)
  • 抗炎协同红没药醇+泛醇(多靶点抑制炎症级联反应)
  • 控油协同葡糖酸锌+水杨酸(三重机制调节皮脂分泌)
  • 防腐增效苯氧乙醇(降低化学防腐剂用量)

配伍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配伍(可能沉淀多酚)
  • pH>7时酚类物质氧化加速,需配合螯合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仅限当前使用浓度及用途)(参考:CIR 2016植物提取物评估纲要)
  • 致敏率:<0.3%(斑贴试验,n=1021)(注:含微量致敏倍半萜内酯)
  • 光毒性:未观察到(符合OECD 432测试)

适用人群

  • 推荐:油性/混合性皮肤、易泛红皮肤
  • 谨慎使用
    • 已知菊科植物过敏者
    • 屏障严重受损期(高单萜可能引发刺激)
  • 孕妇适用性:无明确禁忌,但缺乏孕期安全性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核心概念:"地中海植物能量"、"天然防御系统激活剂"
  • 价格区间:中高端(原料成本$80-120/kg)
  • 宣称热点
    • 天然防腐替代方案(需配合其他防腐剂)
    • "排浊净化"(缺乏科学明确定义)
    • 微生态平衡(证据薄弱)

认知偏差风险

  • 过度强调"解毒"功能:可能误导消费者忽视科学护肤本质
  • 混淆"岩蔷薇水"与"劳丹脂精油":两者成分谱及功效强度差异显著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明确优势:强效天然抗氧化剂,具可靠抗炎/抗菌体外数据
  • 证据短板: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抗衰机制研究不足
  • 技术痛点:活性成分稳定性控制(尤其高温/光照下)

研发方向

  • 微囊化技术:提升多酚及萜烯类生物利用度
  • 生物活性导向提取:优化工艺富集拉丹酸等稀有成分
  • 临床验证:开展玫瑰痤疮及油敏肌人群RCT研究

应用前景

在"纯净美容"及"微生态护肤"趋势下,其天然抗菌/抗氧化特性具有开发潜力,但需:

  • 建立标准化活性成分检测方法
  • 规范功效宣称术语避免误导
  • 探索与益生元的协同应用模式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