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果甘草提取物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提取物

中文名:光果甘草提取物
英文名:GLYCYRRHIZA GLABRA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镇静消炎, 美白
成分详细分析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GLYCYRRHIZA GLABRA (LICORICE) ROOT EXTRACT
物种来源: 豆科甘草属植物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部提取物,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 (依据:植物分类学数据库GBIF, 2023)。
传统应用与提取工艺
- 传统用途: 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抗炎、解毒和皮肤美白 (参考:中国药典, 2020)
- 现代提取方法:
- 水/乙醇混合溶剂浸提(常见浓度50-70%)
- 超临界CO2萃取(保留热敏性成分)
- 标准化提取物(通常标定甘草酸含量≥4%)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炎舒缓 |
|
强(多个人体临床试验) | 0.1%浓度可显著缓解UVB诱导的红斑 (参考:J Dermatol Sci, 2018) | 0.1-2% |
美白淡斑 |
|
中等(体外+小规模人体试验) | 2%提取物使用8周后Melanin指数降低15% (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16) | 1-5% |
抗氧化 |
|
初步(主要为体外研究) | 注:在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对UV诱导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参考:Photochem Photobiol, 2015)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三萜皂苷类 |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
水溶性/两亲性 分子量822.93 |
主要抗炎活性成分 |
黄酮类 | 光甘草定(Glabridin) 甘草素(Liquiritigenin) |
脂溶性 分子量324.37 |
美白核心成分 |
多糖类 | Glycyrrhizan UC | 高分子量(10-50kDa) | 保湿和屏障修复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形式
- 精华/乳液: 配伍烟酰胺增强美白效果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协同降低UV敏感
- 面膜: 与泛醇联合提升舒缓效果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研究支持 |
---|---|---|
烟酰胺 | 阻断黑素小体转移+光甘草定抑制生成 | 临床显示组合效果优于单用 (参考:Br J Dermatol, 2019) |
红没药醇 | 双重抑制COX-2和LOX通路 | 体外抗炎效果加成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安全浓度上限为20%(无系统毒性)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7)
- 主要风险:
- 高剂量甘草酸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
- 注:化妆品用量远低于风险阈值
适用人群
- 推荐: 敏感肌、炎症后色素沉着(PIH)人群
- 慎用: 对豆科植物过敏者(交叉过敏率约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美白线: 常作为"植物性熊果素"替代概念
- 敏感肌特护: 强调"无氢醌温和美白"
消费者误区
- 注:部分厂商宣传"媲美4%氢醌效果"缺乏充足临床对照
- 对"天然来源"的安全性存在过度乐观认知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兼具抗炎和美白双通路作用的稀有植物成分,特别适合亚洲人群易发PIH的特点。
研究方向:
- 提高光甘草定的生物利用度(纳米载体技术)
- 建立更精准的活性成分含量标准
注:需更多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验证其长期美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