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果甘草叶提取物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叶提取物

中文名:光果甘草叶提取物
英文名:GLYCYRRHIZA GLABRA (LICORICE) LEAF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叶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GLYCYRRHIZA GLABRA (LICORICE) LEAF EXTRACT
物种: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 (依据:植物分类学数据库The Plant List)。
提取工艺与形态
- 常见提取方式: 水/乙醇提取(1:1-1:3比例),超临界CO2萃取
- 外观: 棕黄色至深褐色液体或粉末,具特征性甘草气味
- 活性成分保留: 低温提取工艺可最大限度保留黄酮类化合物 (参考: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炎作用 |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IL-6、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 | ★★★☆ (多项体外及动物模型验证) | 0.5%浓度可显著缓解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炎症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5) | 0.1-2% |
美白淡斑 | 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体转移 | ★★★ (临床测试显示优于1%曲酸) | 2%提取物使用8周后,Melanin指数降低23.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 1-5%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 | ★★☆ (体外研究为主) | DPPH清除率IC50=12.7μg/mL,强于维生素E (注: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 | 未确定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炎机制研究显示,光果甘草叶提取物中的光甘草定可通过抑制IKKβ磷酸化,阻断NF-κB核转位,从而下调COX-2和iNOS表达。在UVB损伤模型中(1%提取物预处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62%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 |
---|---|---|---|
三萜皂苷 | 甘草酸(Glycyrrhizin) 甘草次酸 |
水溶性,pH敏感 | 抗炎、免疫调节 |
黄酮类 | 光甘草定(Glabridin) 异甘草素 |
脂溶性,热不稳定 | 美白、抗氧化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高分子量 | 保湿、屏障修复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乳液: 1-3%添加量(pH 5-6稳定性最佳)
- 面膜: 与透明质酸复配增强渗透
- 防晒产品: 与二氧化钛协同降低UV炎症反应
增效组合
- 美白协同: 熊果苷+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不同位点)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甘草酸(双重阻断炎症通路)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异甘草素(再生氧化维生素E)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以下水提物)(CIR Report 2012)
- 致敏性: 极低(0.3%敏感率)
- 禁忌: 避免与强酸性成分(pH<3)长期配伍
适用肤质
- 优先推荐: 敏感肌、色素沉着皮肤
- 慎用情况: 妊娠期(理论可能影响激素水平)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亚洲市场主要作为"天然美白黄金"宣传,欧美市场则侧重其抗炎属性。消费者调查显示:
- 78%受访者认可其"温和性"优于氢醌
- *注:42%消费者错误认为"甘草提取物=甘草酸"*
7. 总结与展望
光果甘草叶提取物作为多效天然活性成分,其美白和抗炎功效有较充分证据支持,但需注意:
- 不同提取工艺的活性成分差异可达300%
- 未来研究应关注纳米载体技术对光甘草定透皮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