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何首乌提取物
制何首乌(PLOYGONUM MULTFLORUM)提取物

中文名:制何首乌提取物
英文名: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提取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POLYGONUM MULTIFLORUM ROOT EXTRACT(制何首乌根提取物)源自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syn. Polygonum multiflorum)的炮制块根。传统炮制工艺(九蒸九晒)显著改变其化学组成,降低生何首乌的潜在肝毒性成分。
提取方法与形态
- 常用提取溶剂:水/乙醇混合溶剂(比例30-70%)
- 典型形态:棕褐色至深棕色液体或粉末
- 活性物浓度:标准化提取物通常含2-5%总蒽醌衍生物
传统应用与现代生产
在中医中用于"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参考:《中国药典》2020版)),现代化妆品应用需通过重金属检测(铅<5ppm,砷<3ppm)和微生物控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御 | 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SOD、CAT酶活性 | 体外强证据 | 清除DPPH自由基(IC50=32μg/mL),抑制脂质过氧化(80% @ 100μg/mL)(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15) | 0.1-1% |
黑色素合成抑制 | 下调MITF表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体外/离体中证据 | 抑制B16F10细胞黑色素生成(47.3% @ 50μg/mL)(依据: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4) | 0.5-2%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分泌 | 体外中证据 | 降低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表达(IL-6↓62% @ 100μg/mL)(依据:Int Immunopharmacol 2019) | 0.2-1% |
毛发生长促进 | 激活Wnt/β-catenin通路,延长毛囊生长期 | 动物模型证据 | 促进C57BL/6小鼠毛发生长(↑40% vs 对照组)(依据:J Dermatol Sci 2013) | 1-3% |
"抗衰老"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抗氧化减少光老化 | 人体证据不足 |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生物学意义 |
---|---|---|---|
蒽醌衍生物 |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 LogP≈3.2,光敏性 | 主要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成分 |
二苯乙烯苷类 |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 | 水溶性,稳定性差 | 核心抗氧化成分(清除ROS能力最强) |
磷脂类 | 卵磷脂、脑磷脂 | 两亲性 | 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促进活性物渗透 |
微量元素 | 锌、硒 | 痕量存在 | 抗氧化酶辅因子 |
注:炮制过程使结合蒽醌转化为游离型,游离蒽醌含量是质量控制关键指标(通常0.1-0.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首选体系:水基精华(≥pH5.0)、免洗型发膜
- 次选体系:O/W乳液(需防光解)、洗发水(驻留时间短)
- 禁忌体系:强酸性产品(pH<3.5)、含高浓度氧化剂配方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协同:+ 麦角硫因(提升Nrf2通路激活2.3倍)
- 美白协同:+ 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协同指数1.8)
- 防脱协同:+ 咖啡因(延长毛囊生长期协同效应)
稳定性要点
- 需避光保存(紫外线致TSG降解率>40%/30天)
- 建议添加0.05-0.1%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
- 避免与高浓度维C衍生物直接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状态:未完成全面评估(2023)
- 致敏率:<0.3%(基于斑贴试验,n=1020)(来源:Dermatest®数据库)
- 光毒性: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符合OECD指南)
使用禁忌
- 孕妇慎用:缺乏生殖毒性数据
- 肝功能障碍者:避免高浓度(>3%)使用
- 药物相互作用:慎与华法林等抗凝剂联用
临床不良反应
文献报道3例接触性皮炎(均与含生何首乌产品相关),制何首乌提取物在化妆品剂量下(≤2%)未见肝损报告(依据:Clin Toxicol 2016)。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72%定位$50+/30ml的精华产品
- 宣称热点:"汉方黑科技"、"以黑养白"概念(2023年新品增长23%)
- 价格区间:原料成本$80-150/kg(取决于TSG含量)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亚洲消费者认知率58% vs 欧美12%
- 关注点TOP3:乌发效果(65%)、安全性(47%)、抗氧化(32%)
- 误解纠正:需明确"制"与"生"何首乌毒理学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多靶点抗氧化能力,独特毛发生物活性
- 证据缺口:缺乏高质量人体功效试验(尤其生发宣称)
- 技术痛点:二苯乙烯苷的稳定性和透皮效率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磷脂复合物提升TSG生物利用度
- 开展RCT试验验证防脱功效(需≥6个月周期)
- 建立基于HPLC-MS/MS的活性成分质控标准
应用前景
在防脱发产品和针对氧化应激的敏感肌修护领域最具潜力,但需通过微囊化技术解决稳定性问题,并配合3D皮肤模型试验完善功效证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