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中文名: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英文名:SODIUM TRIDECETH-3 CARBOXYL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专业评估报告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Sodium Trideceth-3 Carboxyl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INCI: Sodium Trideceth-3 Carboxylate),是一种合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乙氧基化醇羧酸盐类化合物。

来源与制备方法

该成分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制备:首先,十三烷醇(一种脂肪醇)与环氧乙烷发生乙氧基化反应,生成十三烷醇聚醚-3(Trideceth-3);随后,该中间体与氯乙酸钠或其他羧化试剂进行羧甲基化反应,最终形成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依据:有机合成化学原理及化妆品原料标准制备流程)

常见应用类型

  • 清洁产品: 洗面奶、沐浴露、洗发水
  • 乳化体系: 乳液、膏霜中的辅助乳化剂
  • 个人护理品: 因其温和性,常用于婴儿护理产品和敏感肌专用配方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以下表格总结了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的主要功效、作用机制及科学证据强度。该成分的核心功能基于其表面活性剂性质,能够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实现清洁和乳化。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典型值)
清洁与去污 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具有亲水头(羧酸钠和聚醚链)和疏水尾(十三烷基),可在油水界面吸附,降低表面张力,通过胶束形成包裹并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污垢和杂质。 高 (充分证实) 多项体外研究显示其具有优异的发泡和去污能力,且刺激性低于传统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5) 0.5% - 5%
温和性与低刺激性 乙氧基化链(聚醚-3)增加了分子的亲水性,减少了其对皮肤角质层的渗透和干扰,从而降低蛋白质变性和皮肤屏障破坏的风险。羧酸钠基团提供温和的阴离子特性。 中至高 (体外及人体试验支持) 在斑贴试验和重复刺激试验中,显示其刺激性显著低于月桂醇硫酸钠(SLS)(依据:化妆品原料安全性评估资料) 1% - 10% (在配方中作为主表活或辅表活)
乳化稳定 在乳液体系中,吸附于油滴表面,形成稳定的界面膜,防止液滴 coalescence(聚并),从而稳定O/W(油包水)型乳液。 中 (配方应用证实) 常用于协同主乳化剂,提高配方稳定性,但其单独乳化能力较弱,通常需复配 (来源:化妆品配方设计实践) 0.1% - 2% (作为辅助乳化剂)
保湿与调理 理论上,其亲水链可通过氢键结合水分子,但作为表面活性剂,其主要功能是清洁,保湿效果次要且间接。 低 (主要为厂商宣称)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通常源于其温和性带来的“不干燥”主观感受。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N/A (非主要功能)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清洁功效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的清洁机制源于其两亲性结构。疏水的十三烷基链嵌入油脂中,而亲水的聚醚和羧酸钠基团伸入水相,通过形成胶束将油污包裹并分散于水中,从而实现清洗。其乙氧基化程度(-3)平衡了清洁力和温和性,研究表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较低,效率较高 (参考: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该成分是一种结构明确的合成化合物,其化学特性决定了其在配方中的行为。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
  • 分子式: 典型为 C13H27(OCH2CH2)3OCH2COONa,但为混合物,乙氧基化度(EO数)平均为3
  • 分子量: ~400-500 Da
  • 溶解性: 易溶于水,微溶于极性有机溶剂
  • 电离性: 在水中电离为阴离子(R-COO⁻)和 Na⁺,pH 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pH < 4)可能转化为游离酸形式,降低水溶性
  • 界面活性: 表面张力降低能力显著,CMC约为 0.01-0.1 g/L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配方角色

  • 主清洁剂或辅助清洁剂: 常用于温和洁面产品、洗发水、沐浴露中,提供丰富泡沫和良好清洁力。
  • 辅助乳化剂: 在乳液和霜类产品中,帮助稳定油水界面,常与主乳化剂(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 增溶剂: 可轻微增溶香精或油溶性活性成分。

协同成分

  •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复配后可进一步降低刺激性,增强泡沫丰富度和稳定性 (依据:配方协同效应研究)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 PEG-40 氢化蓖麻油): 在乳化体系中协同提高稳定性。
  • 保湿剂(如甘油泛醇): 抵消清洁可能带来的干燥感,提升肤感。

配方注意事项

由于其阴离子特性,应避免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鲸蜡硬脂醇)或阳离子聚合物在高浓度下直接混合,以免发生沉淀 (来源:化妆品化学兼容性指南)。在酸性配方中(pH < 4),其溶解度和效果可能下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概要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化妆品成分,其安全性得到多个机构的评估。

  • 皮肤刺激性: 刺激性低至中等。在正常使用浓度下(<10%),对完整皮肤通常无显著刺激,但可能对受损皮肤或极端敏感皮肤产生轻微刺激 (参考:CIR(化妆品成分评审)报告摘要)
  • 眼刺激性: 可能引起轻度眼刺激,应避免入眼。
  • 致敏性: 低,罕见过敏报告。
  • 系统毒性: 经皮吸收率极低,无系统毒性担忧。

适用皮肤类型

  • 适用: 正常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因其温和性,也常用于敏感皮肤和婴儿产品配方中。
  • 慎用: 极度干燥皮肤、屏障严重受损皮肤(如湿疹急性期)、对表面活性剂敏感者,建议进行斑贴测试。

法规状态

该成分被列入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清单,以及美国FDA化妆品成分清单,无使用浓度限制(但需符合良好生产规范)(来源:各国化妆品法规数据库)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常见定位

  • “温和清洁”: 常被用于宣传为“无硫酸盐”、“温和”或“低刺激”的清洁产品中,替代传统的月桂醇硫酸钠(SLS)。
  • “天然衍生”概念: 虽然为合成成分,但其原料十三烷醇可来源于植物(如椰子油),因此常被品牌用于构建“天然”或“绿色”形象 (注:此為市場行銷手法,實際為合成製備)
  • 中高端个人护理品: 常见于药妆品牌、婴儿护理品牌及针对敏感肌的产品线。

消费者认知

大多数消费者对该成分的具体化学性质不了解,但其作为“温和表活”的认知逐渐提升。部分成分党消费者会主动寻找此类成分以避免SLS。然而,也存在误解,如过度相信其“保湿”功效。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十三烷醇聚醚-3 羧酸钠是一种高效且相对温和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清洁和乳化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科学优势在于平衡了清洁力与低刺激性,这得益于其乙氧基化和羧酸化的分子设计。安全性记录良好,适用于广泛人群。

局限性与挑战

  • 单独使用清洁力可能不如传统硫酸盐,需复配其他表活。
  • 在极端pH条件下性能可能不稳定。
  • 部分“温和”宣称仍需更多人体实验数据强化。

未来展望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温和性和可持续性要求的提高,此类改进型表面活性剂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

  • 进一步优化分子结构(如调整EO数)以增强性能。
  • 开发更环保的合成路线(如生物催化法)。
  • 深入探索其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 (注:此领域为初步研究,潜力尚未明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