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烷醇聚醚-5
十三烷醇聚醚-5
成分简介
十三烷醇聚醚-5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乳化剂,帮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使产品质地均匀稳定;同时,它也用作清洁剂,在洗面奶、沐浴露等产品中有效去除污垢和多余油脂;此外,它还能作为增溶剂,促进不溶于水的成分如香精或精油溶解。由于其温和的特性,十三烷醇聚醚-5适合...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十三烷醇聚醚-5 (Trideceth-5)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十三烷醇聚醚-5 (INCI名: Trideceth-5) 是一种合成来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烷醇聚醚类化合物。
化学结构与来源
该成分是通过十三烷醇 (一种合成脂肪醇,碳链长度为C13) 与环氧乙烷 (EO) 在催化条件下发生乙氧基化反应制得,平均乙氧基化度为5。(依据:有机合成化学与化妆品原料标准制备工艺)
主要来源与制备
- 来源类型: 完全合成,非天然提取。
- 制备过程: 在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催化剂(如碱催化剂)条件下,十三烷醇与环氧乙烷发生开环加成反应,生成聚氧乙烯醚结构。
- 商品形态: 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易溶于水。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核心作用基于其两亲性结构: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与亲油的十三烷基链。其主要功效与机制如下:
功效1: 乳化作用 (Emulsification)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典型) |
|---|---|---|---|---|
| 稳定油水混合物,形成乳液(O/W型) | 吸附于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形成界面膜,防止液滴 coalescence。 | 强(充分证实) | 多项基础胶体与界面科学研究证实其乳化效能。(参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等多篇文献) | 0.5% - 5.0% (w/w)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其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约在10-12范围内,适合制备O/W型乳液。分子中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十三烷基链锚定油相,通过空间位阻效应稳定乳液体系。
功效2: 清洁与发泡作用 (Cleaning & Foaming)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典型) |
|---|---|---|---|---|
| 温和去除皮肤表面油脂、污垢 | 通过胶束化,其疏水端包裹油性物质,亲水端使其溶于水而被冲洗掉。 | 中等至强(机制明确,但具体效能因配方而异) | 表面活性剂清洁机制是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但其温和性需具体评估。(依据:表面活性剂化学教科书) | 1.0% - 15.0% (w/w,于清洁产品中) |
注:其发泡能力中等,通常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以增强泡沫。
功效3: 增溶作用 (Solubilization)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典型) |
|---|---|---|---|---|
| 增溶水体系中难溶性成分(如香精、油溶性维生素) | 在水中形成胶束,其疏水内核可容纳非极性物质,提高其表观溶解度。 | 强(充分证实) | 广泛应用于配方中增溶精油等成分,其临界胶束浓度(CMC)较低。(参考:化妆品配方学著作) | 0.1% - 2.0% (w/w,用于增溶时) |
其他宣称功效
- 肤感调节: 可能通过降低配方粘度或影响产品铺展性带来清爽肤感,但此为次要功能且高度依赖配方整体。 (注:基于配方师经验,非独立强效)
- “保湿”或“滋养”: 此类宣称通常缺乏直接证据,是其作为乳液基质间接带来的效果,而非该成分的直接生物学功能。 (注:此宣称多为市场用语,需谨慎看待)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结构 | 基本性质 |
|---|---|---|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醇聚醚类) | CH₃(CH₂)₁₂CH₂(OCH₂CH₂)₅OH (平均结构) | 分子量:~440 g/mol (平均); HLB值:~10-12; 形态:液体;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 |
| 同系物分布 | 并非单一化合物,而是乙氧基化度(EO数)围绕5分布的混合物 | 乙氧基化度分布影响其性能(如溶解性、乳化力) |
| 关键化学性质 | 醚键(-O-),末端羟基(-OH) | 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耐酸碱和硬水;可生物降解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洁面产品: 洗面奶、沐浴露、洗发水(作为辅助表面活性剂,降低主表活刺激性)。
- 乳液及膏霜: 面霜、身体乳、防晒乳液(作为O/W乳化剂)。
- 其他: 卸妆产品、家用清洁剂。
协同成分与增效策略
- 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月桂醇硫酸酯钠)复配可增强发泡性和清洁力,同时其非离子特性有助于降低整体配方的刺激性。(依据:表面活性剂复配原理)
- 与油脂和聚合物配伍: 与各种化妆品用油脂相容性好。可与增稠聚合物(如卡波姆)共用,但需注意可能影响流变特性。
- 与活性成分搭配: 可用于增溶某些水难溶性活性物(如某些植物提取物、维生素),提高配方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概要
- 总体安全性: 被评估为安全用于化妆品中。(参考:美国化妆品成分评审委员会CIR专家小组对其相关烷醇聚醚类的评估结论)
- 刺激性: 刺激性低至中等。因其非离子特性,通常比许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和。但高浓度或长时间接触仍可能对皮肤和眼睛造成轻微刺激,尤其是对受损皮肤或敏感肌肤。
- 致敏性: 致敏性低。大规模人体试验数据显示其不是常见的致敏原。
-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低。无显著遗传毒性或致癌性担忧。可通过皮肤吸收,但吸收量低,预期系统毒性风险极低。
适用皮肤类型与注意事项
- 适用类型: 一般皮肤类型、油性皮肤通常耐受良好。
- 谨慎使用: 极度干燥皮肤、受损屏障皮肤、已知对多种化妆品成分敏感者建议从低浓度产品试用。
- 使用浓度: 在免洗型产品中通常<5%,在冲洗型产品中可更高(如可达15%)。法规无严格限制,但需遵循良好生产规范。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常见度与定位
十三烷醇聚醚-5是一种常见且成本效益高的功能性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价位的个人护理产品中。其市场定位主要是配方助剂(乳化剂、增溶剂),而非市场宣传的“明星活性成分”。
消费者认知与标签解读
- 认知度: 普通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较低。它通常隐藏在成分列表的中后段。
- “清洁”标签影响: 因其为合成成分,在某些追求“全天然”、“有机”的市场中可能被视为减分项,尽管其安全性良好。
- 宣称关联: 产品宣称“温和清洁”、“轻盈质地”可能与其相关,但消费者很难直接建立联系。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十三烷醇聚醚-5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配方中主要扮演乳化剂、清洁剂和增溶剂的角色。其作用机制基于坚实的物理化学原理,科学证据充分。其安全性记录良好,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和产品类型,但需注意浓度和使用情境以避免潜在刺激。
未来展望
- 配方技术发展: 继续作为基础成分用于开发更稳定的乳液体系和更温和的清洁产品。
- 安全性研究深化: 随着检测技术进步,对其在亚临床水平上的皮肤影响(如对微生物组的影响)可能会有更深入的研究。
- 可持续性考量: 作为石油衍生品,未来或面临生物基或更环保替代品的挑战,但其成熟的工艺和性能使其在短期内仍将保持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