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果水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果水

中华猕猴桃果水
中文名:中华猕猴桃果水
英文名:ACTINIDIA CHINENSIS (KIWI) FRUIT WAT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果水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ctinidia Chinensis (Kiwi) Fruit Water (CTFA官方命名)

植物来源与加工

  • 物种分类: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的成熟果实
  • 提取工艺:果实压榨后经物理过滤、低温浓缩或膜分离技术制得水溶性提取物,保留热敏性成分
  • 形态特征:淡黄绿色至琥珀色透明液体,具特征性果香
  • 产地特征:主要源于中国长江流域及新西兰商业化种植(品种改良种)(来源:植物资源地理分布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RN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SOD, CAT)表达 ★★★★☆
(体外/离体皮肤强证据)
100μg/mL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率达92%(IC50=27.4μg/mL)(Food Chem, 2019) 1-5%
抗糖化 抑制AGEs形成,阻断蛋白质交联(尤其抑制CML生成) ★★★☆☆
(体外强证据)
显著降低牛血清白蛋白-果糖模型AGEs生成(抑制率78.3%)(J Agric Food Chem, 2015) 2-8%
舒缓抗炎 下调TNF-α、IL-6、COX-2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 ★★★☆☆
(体外/动物模型证据)
在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中降低NO产生达65%(Int Immunopharmacol, 2018) 3-10%
保湿与屏障支持 富含小分子多糖增强水合作用,促进丝聚蛋白降解产物生成 ★★☆☆☆
(理论推测为主)
注:基于成分分析及类似植物果水研究,缺乏直接人体试验 未知
"美白淡斑" 潜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主要依赖VC及酚酸) ★☆☆☆☆
(初步体外证据)
注:体外抑制率仅23%(10mg/mL),显著弱于熊果苷(J Cosmet Dermatol, 2020)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特征 皮肤生物学功能
酚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p-香豆酸 0.8-1.5mg/g(干重) 自由基清除主力,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黄酮类 槲皮素-3-鼠李糖苷、山奈酚衍生物 0.3-0.7mg/g(干重) 调节MAPK信号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防御
维生素 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E VC≈80mg/100g(鲜果) 光保护、胶原合成辅助因子
多糖 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聚糖(RG-I型) 水溶性多糖占比8-12% 成膜保湿,调节皮肤菌群平衡
有机酸 柠檬酸、奎尼酸、苹果酸 总酸1.2-1.8%(pH≈3.4) 温和角质更新,pH缓冲体系
矿物质 钾、镁、锌、硒 灰分0.5-0.7% 酶促反应辅助因子,屏障修复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水性体系:精华液(93%)、爽肤水(85%)、面膜液(70-90%)
  • 乳化体系:保湿乳液(3-8%)、防晒霜(2-5%)
  • 特殊剂型:安瓶(5-10%)、微精华露(4-7%)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矩阵维生素C衍生物(增强光保护)+ 麦角硫因(再生氧化型VC)
  • 抗糖化网络肌肽(牺牲性糖化阻断)+ 合欢树皮提取物(AGEs交联破坏)
  • 舒缓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脂质补充)+ 红没药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调节)
  • pH兼容性注意:避免与高浓度纯VC(pH<3)碱性成分(如L-精氨酸)直接混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GRAS级),无累积毒性报告(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敏风险:含actinidin蛋白酶(0.02-0.05%),可能引起交叉过敏(乳胶过敏人群慎用)
  • 刺激性:正常使用无刺激(斑贴试验阴性),破损皮肤可能产生刺痛感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光老化皮肤、初老肌、糖化肌肤(A型)、油性至混合肌
  • 慎用人群蛋白酶过敏者、急性皮炎期、果酸敏感肌(需低浓度试用)
  • 孕妇慎用提示:虽无致畸证据,但缺乏孕期安全性研究(建议回避)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品类归属:"天然发酵成分"(实际多为物理提取)、"超级水果抗氧"概念
  • 价格区间:中高端(原料成本$50-80/kg),常见于$30-80价位产品
  • 宣称热点"维C之王"(忽略加工损耗)、"天然刷酸"(与果酸混淆)

消费者认知偏差

  • 功效误解:高估VC透皮率(实际水剂中VC稳定性/渗透率均受限)
  • 天然陷阱:误认"100%果水=100%活性物"(实际活性物浓度<5%)
  • 生态争议:部分品牌夸大"野生采摘"概念(实际多为种植园来源)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多靶点抗氧化/抗糖化能力,成分协同性突出
  • 证据短板: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美白/抗老宣称证据薄弱
  • 安全性:整体优良,需关注蛋白酶致敏风险

技术发展展望

  • 提取技术:定向富集ACTINIDIN蛋白酶(抗炎靶点)的生物发酵法
  • 递送系统:脂质体包裹提高酚酸类透皮率(当前<5%)
  • 功效验证:开展随机双盲试验验证其抗光老化临床功效
  • 可持续性:果渣综合利用(果胶/种子油提取)降低生态足迹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