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中文名: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英文名:OLEAMIDOPROPYL PG-DIMONIUM CHLORID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Olamidopropyl PG-Dimonium Chlorid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Olamidopropyl PG-Dimonium Chloride)

化学文摘号 (CAS): 125804-04-8

化学类别: 季铵盐化合物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该成分为全合成来源,通过化学反应制备:

  • 主要原料: 油酸 (Oleic Acid) 或其衍生物、3-二甲氨基丙胺 (DMAPA)、环氧氯丙烷 (Epichlorohydrin) 等。
  • 合成路径: 通常涉及油酸与DMAPA的酰胺化反应生成油酰胺丙基二甲胺,随后与氯甲基甘油醚(源自环氧氯丙烷和甘油)进行季铵化反应,最终形成目标化合物。 (参考:化妆品原料合成化学文献)
  • 商品形态: 通常以水溶液或与其他成分复配的形式供应,活性物含量可变(常见范围25-5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作用主要基于电荷相互作用和界面活性。下表总结了其主要宣称功效及相关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如已知)
调理剂 (Conditioning Agent) 其阳离子头(季铵基团)通过静电作用强烈吸附于带负电荷的皮肤角质层或头发角蛋白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摩擦,改善触感。 强 (体外、离体及部分人体研究支持) 多项研究证实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皮肤和头发上的吸附行为可显著降低表面能,提升光滑度。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离体皮肤吸附研究) 0.1% - 2.0% (于最终产品中)
抗静电剂 (Antistatic Agent) 吸附于表面后,其亲水基团(甘油醚链)可吸收环境水分,增加表面电导率,从而耗散静电荷,防止头发飞散或皮肤吸附灰尘。 中等至强 (基于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广泛应用经验) 电导率测量和摩擦起电测试显示其能有效降低表面电阻。 (参考:化妆品功效评价标准方法) 0.5% - 2.0%
乳化剂 (Emulsifying Agent) 其分子结构兼具亲水(季铵盐、甘油醚)和亲油(油酰基长链)部分,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协助形成和稳定O/W型乳液。 中等 (体外研究及配方应用证据) 界面张力测定和乳液稳定性测试证实其乳化能力,但通常作为辅助乳化剂与主乳化剂协同使用。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2010) 0.5% - 3.0%
保湿剂 (Moisturizing Agent) (注:此为次要或间接功效) 其形成的薄膜可能具有一定的吸湿性或occlusive效应,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但此效果较弱且非其主要功能。 弱 (理论推测及少量间接证据) 少数配方测试中观察到TEWL略有改善,但难以区分是其单独作用还是配方整体效果。缺乏针对性强的人体研究。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N/A (通常不作为主要保湿成分)
增强活性物渗透 (注:此宣称多为厂商营销,证据不足) 理论推测其可能通过改变角质层结构或作为载体促进某些成分渗透,但无可靠数据支持此特定成分的促渗效果。 极弱/无可靠证据 无公开发表的针对该成分的透皮吸收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整体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复杂,可能引起刺激而非安全促渗。 (来源:厂商宣称,缺乏科学文献支持)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调理功效

其调理机制的核心是阳离子-阴离子相互作用。皮肤和头发在生理pH下通常带净负电荷。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的季铵阳离子通过库仑力优先吸附于这些带负电的表面位点。其长链烷基(油酰基)则提供疏水性和润滑性,而甘油醚链段增加亲水性,有助于均匀铺展和抗静电。这种吸附膜改变了表面的摩擦学性质,使其感觉更光滑、柔软。体外吸附实验(如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和感官评估小组测试均支持此机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基团 基本性质与功能
季铵阳离子头 二甲基氯化铵基团 (N⁺(CH₃)₂Cl⁻) 提供强正电荷,是吸附于负电表面、发挥调理和抗静电作用的核心;具有水溶性。
亲油链 油酰基 (C17H33CO-,源自油酸) 长链不饱和烷基(C18),提供优异的疏水性、润滑性和与油脂的相容性,有助于在表面成膜并改善铺展性。
连接链与亲水链 丙基桥 (-CH₂CH₂CH₂-) 及甘油醚链 (-CH₂-CHOH-CH₂O- 或类似结构) 丙基桥连接酰胺与季铵头;甘油醚链增加分子亲水性、柔韧性和水合能力,辅助抗静电和乳化功能。
整体分子特性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 分子量:~500-600 g/mol (可变);表面活性:可降低表面张力;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电离性:在宽pH范围内保持阳离子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护发产品: 洗发水、护发素、发膜、造型产品(作为主要调理剂和抗静电剂)。
  • 护肤产品: 洁面乳、沐浴露、剃须产品、乳液、面霜(作为辅助乳化剂和肤感改良剂)。
  • 彩妆产品: 粉底液、睫毛膏(改善颜料分散性和产品应用性)。

配方中的协同效应

  •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 如与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 (SLES) 共用,可通过电荷中和形成 coacervate 复合物,沉积于头发或皮肤,增强调理效果并可能降低阴离子表活的刺激性。 (依据:化妆品配方科学原理)
  • 与其他阳离子聚合物复配: 如与聚季铵盐-7、-10 等共用,可产生协同增稠和成膜效果,提升产品稳定性及感官属性。
  • 与硅油及其他润滑剂复配: 如与聚二甲基硅氧烷 共用,阳离子成分帮助硅油更好地沉积和铺展,增强丝滑感。
  • 与保湿剂复配: 如与甘油、透明质酸钠 共用,其形成的膜可能有助于保持这些亲水性成分在表面的停留。

配方注意事项

  • pH兼容性: 由于其阳离子特性,在酸性至中性pH(~4-7)下最稳定且功效最佳。强碱性条件可能导致季铵基团降解。
  • 离子强度: 高离子强度(高盐浓度)可能压缩双电层,减弱其基于电荷的吸附能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概要

  • 总体安全性: 在化妆品常用浓度下(通常≤2%),被认为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较低至中等(参考:化妆品原料评论CIR专家小组对类似季铵化合物的评估)
  • 致敏性: 现有数据未显示其有显著致敏潜力,但任何成分均有个体过敏可能。
  • 系统毒性: 经皮吸收量极低,预计无系统毒性风险。不可用于口服产品。

适用性及潜在风险

  • 适用肤质: 通常适用于各种肤质,但在以下情况需谨慎:
    • 敏感性肌肤: 可能引起轻微刺激或刺痛感,尤其在高浓度或产品停留时间过长时。
    • 痤疮倾向性肌肤: 其成膜性有可能堵塞毛孔,建议进行comedogenic测试。
  • 潜在风险:
    • 眼部刺激: 避免入眼,可能引起眼部不适。
    • 与阴离子成分不相容: 在配方中若不正确处理,可能与阴离子成分形成沉淀,影响产品外观和功效。
    • 环境考量: 作为有机季铵盐,其生物降解性可能较慢,需遵循相关环保法规。 (依据:环境化学评估)

法规状态

  • 中国、欧盟、美国等主要化妆品市场均允许其在化妆品中使用,需符合相应浓度和用途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中的定位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是一种高效且成本效益较好的调理剂,广泛应用于大众市场及专业沙龙线的个人护理产品中。其定位介于传统季铵盐(如Cetrimonium Chloride)和更昂贵、宣称更“天然”的调理剂(如Behentrimonium Chloride)之间。

消费者认知与营销宣称

  • 常见营销词汇: “柔顺丝滑”、“抗毛躁”、“改善头发 manageability”、“肌肤触感升级”。
  • 消费者感知: 多数消费者通过产品的即时触感改善(如头发顺滑度)感知其功效。然而,普通消费者通常不熟悉此具体成分名,它更常被归为“调理成分”或“阳离子”类别进行宣传。
  • “清洁美容”趋势影响: 部分追求“天然”或“无合成化学物”的消费者可能因其合成来源而避免使用。厂商有时会强调其“衍生自天然油酸”以缓解此担忧,但这属于营销话术。 (注:此宣称需谨慎看待,其最终产物为合成化学物质)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油酰胺丙基 PG-二甲基氯化铵是一种多功能的合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调理剂、抗静电剂和辅助乳化剂。其功效基于可靠的物理化学原理(电荷吸附、界面活性),在改善头发和皮肤触感方面有充分证据支持。其安全性在规范使用下可接受,但需注意对敏感肌肤的潜在刺激性。

未来展望

  • 研究趋势: 未来研究可能更侧重于:
    • 其与其他新型成分(如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同效应。
    • 在更复杂配方体系(如微乳液、纳米载体)中的应用潜力。
    • 更深入的环境命运和毒理学研究,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
  • 市场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性能和要求不断提高,此类高效合成调理剂仍将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市场对“更温和”、“更可持续”成分的需求可能推动其衍生物或替代品的开发(例如,使用更可持续来源的原料进行合成)。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