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百部提取物
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提取物

中文名:直立百部提取物
英文名:STEMONA SESSILIFOLIA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STEMONA SESSILIFOLIA EXTRACT 来源于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的干燥块根。该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及日本等东亚地区,传统中医用于止咳平喘和杀虫止痒。
提取工艺与形态
化妆品原料通常采用以下提取工艺:
- 溶剂提取: 水或乙醇/水混合溶剂回流提取 (常见浓度范围:1:5-1:10 w/v)
- 纯化方式: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膜过滤或低温浓缩
- 成品形态: 棕黄色至棕褐色液体或粉末,特征性苦味
- 活性保存: pH 5-7 稳定性最佳,建议储存温度 <25°C (避光)
(依据:《中华本草》记载;工业提取工艺白皮书, 202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现有研究的作用机制与证据强度评估: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痤疮/抗菌 | 破坏痤疮丙酸杆菌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细菌脂肪酶活性 | ★★★☆ (体外&离体强证据) | 0.1%提取物使痤疮丙酸杆菌存活率下降82% (MTT法);显著降低TLR2介导的炎症反应 | 0.05%-0.2% |
抗炎舒缓 | 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降低TNF-α, IL-6, IL-8分泌 | ★★★☆ (体外&小鼠模型) | 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模型中,0.5mg/mL抑制NO生成达74% | 0.1%-0.5% |
抗氧化 | 清除ROS/RN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 (体外证据) | DPPH清除IC50为0.32mg/mL;在UVB照射的人角质形成细胞中提升SOD活性2.1倍 | 0.2%-1% |
控油收敛 | 可能通过调节5α-还原酶活性 | ★☆☆☆ (理论推测) | 注:仅体外数据显示对5α-还原酶Ⅱ型有弱抑制作用(IC50≈2.5mg/mL),缺乏临床验证 | 未确定 |
(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18;215:210-219; Int J Cosmet Sci. 2020;42(3):296-304; 厂商提供数据需谨慎评估)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关联 |
---|---|---|---|
百部生物碱 | 直立百部碱(sessilifoliamide A,B,C)、新百部碱(neotuberostemonine) | 叔胺类生物碱;分子量250-500Da;LogP 1.5-3.2 | 抗菌抗炎核心物质,透皮吸收率约8-12% |
苯丙素类 | 二氢菲类(stilbenoids)、香豆素衍生物 | 多酚结构;UV最大吸收280-320nm | 主要抗氧化贡献成分,协同增强生物碱稳定性 |
甾体皂苷 | 百部皂苷(stemonoside) | 两亲性;HLB值10-12 | 表面活性作用,可能促进活性物渗透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分子量5-20kDa) | 水溶性;粘度增强剂 | 成膜保湿,降低配方刺激性 |
(依据:Phytochemistry. 2016;130:306-316; J Nat Prod. 2019;82(4):796-80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兼容性与应用形式
- 适用体系: 水基精华(首选)、凝胶、乳液、局部点痘产品
- pH适应性: 稳定范围4.0-7.5,强碱性(pH>8)加速生物碱降解
- 温度敏感性: 避免>50°C长期加热,推荐冷配工艺
- 添加阶段: 水相降温至40°C以下加入
增效协同组合
- 抗菌协同: + 辛酰甘氨酸(破坏生物膜) / 1,2-戊二醇(渗透增强)
- 抗炎强化: + 红没药醇(抑制COX-2) / 甘草酸二钾(TLR4通路调控)
- 稳定性保护: + 乙基己基甘油(防腐增效) / 环糊精包合(防氧化)
注:与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Cetrimonium chloride)配伍可能产生沉淀
(依据:Cosm Toilet. 2021;136(5):67-74; 配方稳定性测试数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大鼠经口LD50 >2000mg/kg (OECD 423)
- 皮肤刺激性: 0.5%浓度下人体斑贴试验(N=30)无刺激反应
- 眼刺激性: 体外EpiOcular™模型预测轻度刺激(评分1.8/4)
- 致敏性: LLNA试验阴性(BrdU标记指数<1.6)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人群: 痤疮易发肌/混合性皮肤首选,敏感肌建议先皮试
- 禁忌配伍: 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直接复配
- 孕妇慎用: 注:虽无致畸报告,但生物碱类物质缺乏孕期安全性数据
- 最大建议浓度: 护肤品1.0%,局部祛痘产品3.0%
(依据:CIR暂未评估;厂商安全档案SS-047-202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宣称趋势: "植物源抗菌"、"无抗生素抗痘"、"汉方草本控油"
- 价格区间: 中高端(含0.3%+提取物产品单价>$30/30ml)
- 剂型分布: 祛痘精华(62%) > 洁面(18%) > 面膜(12%) > 其他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等同安全": 忽视生物碱潜在刺激性,超量使用导致脱皮
- "即时控油": 夸大短期收敛效果,实际需持续使用4周+
- 正确认知: 更适合炎性痘痘而非粉刺,需配合角质调节剂
(依据:2023亚太区抗痘成分市场报告;消费者投诉数据库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与局限
- 核心优势: 广谱抗菌性(尤其痤疮丙酸杆菌)与抗炎活性有充分体外证据
- 主要局限: 临床人体数据不足(仅3项公开研究);生物碱稳定性挑战
- 技术痛点: 苦味掩盖困难;高纯度提取物成本>$2000/kg
研究方向展望
- 递送系统: 脂质体/纳米乳包裹提升透皮率(当前<15%)
- 结构修饰: 百部碱C11位乙酰化降低刺激性
- 临床验证: 亟需随机双盲试验(RCT)验证痤疮改善率
- 生态种植: 野生资源枯竭,需建立GAP种植基地保障可持续性
(依据:专家研讨会共识2023;专利分析WO202115961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