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酰五肽-5
棕榈酰五肽-5
中文名:棕榈酰五肽-5
英文名:PALMITOYL PENTAPEPTIDE-5
别名:Palmitoyl Pentapeptide-5
安全性:
1
功效:保湿
成分简介
棕榈酰五肽-5是一种合成肽,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抗衰老成分。它通过模拟胶原蛋白片段,刺激皮肤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从而减少细纹和皱纹,改善皮肤紧致度和弹性。此外,它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帮助保湿和修复。常见于抗衰老面霜、精华液和眼霜中,使皮肤看起来更年轻光滑。这种成分温和有效...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棕榈酰五肽-5 (Palmitoyl Pentapeptide-5)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棕榈酰五肽-5 (Palmitoyl Pentapeptide-5),分子式:C35H65N7O8,分子量:712 g/mol。
来源与生产
- 生物合成来源:通过固相肽合成(SPPS)技术人工合成,非天然提取物
- 前体物质:由棕榈酸(C16脂肪酸)与五肽序列(Lys-Thr-Thr-Lys-Ser)通过酰胺键连接
- 商品化历史:最早由法国Sederma公司(现属Croda)开发,专利商品名Matrixyl® Pentapeptide-5 (来源:国际化妆品原料专利EP1604697B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 激活TGF-β信号通路,上调胶原基因(COL1A1)表达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提升I型胶原合成42% (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06) | 1-10 ppm |
| 修复基底膜结构 | 促进层粘连蛋白-5(Laminin-5)和IV型胶原合成 | ★★☆ (体外研究) | 体外重建表皮模型中基底膜致密层增厚17% (来源:厂商技术文档) | 5-20 ppm |
| 改善皮肤紧致度 | 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活性 | ★★☆ (离体皮肤模型) | UV照射后离体皮肤中MMP-1表达降低38% (依据:未发表研究引用) | 2-15 ppm |
| *抗皱/丰盈效果* | 推测通过胶原累积改善皮肤力学性能 | ★☆ (理论推测) | 12周人体试验显示皱纹深度减少18.5% (注:厂商资助研究,未独立验证) | 3-7 ppm |
注:抗皱宣称基于胶原合成机制的延伸推论,直接人体证据有限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酰基化肽 | 棕榈酰-Lys-Thr-Thr-Lys-Ser-OH | 分子量712 Da,脂溶性改良肽 |
| 结构特征 | N端棕榈酰修饰 | 增强皮肤渗透性(比非酰化肽高3-5倍)(依据:透皮吸收研究) |
| 关键活性基团 | Lys-Thr-Thr序列 | 模拟TGF-β受体结合域,触发细胞信号 |
| 稳定性 | pH 5.0-7.0稳定 | 80℃以下稳定,忌强氧化/还原环境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适用剂型:精华液(水基)、乳液、膏霜(O/W型)、安瓶
- 添加阶段:水相低温(<40℃)添加
- 典型浓度:0.001-0.01% (10-100 ppm)
增效协同组合
- 信号肽协同:棕榈酰三肽-1(刺激ECM合成)
- 抗氧化保护:维生素C衍生物(防止肽氧化降解)
- 渗透增强:卵磷脂/胆盐(提升经皮输送率)
- 基质支持:透明质酸(即时填充+长期修复)
配伍禁忌
- 避免配伍:高浓度乙醇(>20%)、强酸(pH<3.5)、铜肽(可能竞争受体)
- 光敏感性:无需避光保存,但UV照射可能引起肽链断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0.1%)(参考:CIR 2017肽类评估)
- 致敏性:极低(多项HRIPT试验阴性)
- 系统毒性:无经皮吸收全身毒性报告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轻熟龄至熟龄肌(30+),光老化皮肤
- 慎用情况:活动性痤疮(可能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活化)
- 孕妇慎用:虽无明确风险,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高端抗衰产品($50-$200/30ml)
- 产品宣称:"生物活性肽"、"信号分子"、"基底膜修复"
- 常见组合:83%与玻尿酸复配,67%与抗氧化剂联用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解1*:"立即填充皱纹"(实际需持续使用8-12周)
- *误解2*:"可替代注射疗法"(效果弱于医美手段)
- 科学认知点:需配合防晒(UV会降解肽并诱发MMP)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科学共识
- 明确机制:经证实的TGF-β通路激活剂与胶原刺激剂
- 优势:高生物活性(ppm级起效)、透皮性改良、安全性优良
- 局限:人体功效数据不足,抗皱效果弱于维A酸
未来研究方向
- 递送优化:开发脂质体/纳米载体提升皮肤滞留时间
- 机制深化:明确对基底膜组分(层粘连蛋白/整合素)的调控路径
- 临床验证: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长期抗衰功效
应用前景
作为多肽类抗衰成分的中坚力量,未来可能向以下方向发展:
- 与表观遗传调控剂(如腺苷)联用增强持续效应
- 开发智能响应型配方(pH/酶响应释放)
- 拓展至头皮抗衰及毛发再生领域(注:临床前研究显示毛乳头细胞刺激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