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酰天冬氨酸二乙酯
棕榈酰天冬氨酸二乙酯

中文名:棕榈酰天冬氨酸二乙酯
英文名:DIETHYL PALMITOYL ASPAR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棕榈酰天冬氨酸二乙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棕榈酰天冬氨酸二乙酯 (Diethyl Palmitoyl Aspartate)
化学分类与来源
- 化学类别: 氨基酸酯衍生物 (天冬氨酸 + 棕榈酸 + 乙醇)
- 合成路径: 通过酯化反应合成:
- 天冬氨酸的羧基与乙醇酯化形成二乙酯
- α-氨基与棕榈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
- 原料来源: 100%合成原料,无天然来源
- 首次商业化: 1990年代由日本化妆品企业开发 (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期刊)
物理特性
- 外观:淡黄色至无色油状液体
- 溶解度:脂溶性(溶于乙醇、异十二烷、硅油),微溶于水
- 熔点:-5°C至5°C
- 分子量:427.6 g/mo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修复 | 促进丝聚蛋白(FLG)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NMF),增强角质层水合能力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FLG表达提升42%(1.5%浓度)(来源:JID 2010) | 0.5-2% |
抗光老化 | 抑制UV诱导的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 | ★★★ (体外研究) | 成纤维细胞模型中降低MMP-1表达达58%(1%浓度)(来源:IFSCC 2008) | 0.5-3% |
促进胶原合成 | 激活TGF-β信号通路,刺激I型胶原mRNA表达 | ★★☆ (体外研究) | 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增加35%(2%浓度)(来源:Arch Dermatol Res 2012) | 1-3% |
抗氧化作用* | 理论推测: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弱 | ★ (理论推测) | ORAC值仅为维生素E的1/20(来源:厂商技术文档) | N/A |
*注:抗氧化宣称主要基于营销需求,缺乏直接实验证据支持
详细作用机制解析:
该分子通过其天冬氨酸残基模拟皮肤天然信号分子,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特定受体。棕榈酰基链增强皮肤渗透性,使其能有效到达表皮基底层。主要作用靶点包括:
- 钙离子通道调控:调节角质细胞分化标志物(involucrin, loricrin)表达
- PAR-2受体激活:促进丝聚蛋白转化为氨基酸类NMF组分
- Smad通路调控:介导TGF-β对胶原合成的促进作用
(机制依据:皮肤药理学与生理学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属性 | 特征描述 | 皮肤相关性 |
---|---|---|
分子结构 | C25H45NO5 棕榈酰基(C16) + 天冬氨酸骨架 + 二乙酯 |
两亲性结构增强皮肤渗透 |
关键官能团 |
|
模拟皮肤信号分子结构 |
立体化学 | L-天冬氨酸构型 (生物活性必需) | 与生物受体特异性结合 |
Log P值 | ≈5.2 (强亲脂性) | 主要分布在角质层和皮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特性
- pH稳定性:3.0-8.0 (酸性条件下最佳)
- 热稳定性:≤80°C (避免高温工艺)
- 配伍禁忌:
- 强碱性成分(pH>9)
- 铜离子(可能催化分解)
推荐配方体系
- 水包油(O/W)乳液 (1-3%)
- 无水精华(油基体系)(3-5%)
- 面膜精华液(0.5-1.5%)
协同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效果提升 |
---|---|---|
神经酰胺NP | 补充细胞间脂质,增强屏障修复 | TEWL降低率+40% |
乙酰基四肽-2 | 协同刺激胶原合成 | 胶原蛋白I增加2.3倍 |
麦角硫因 | 弥补抗氧化短板 | 自由基清除率+300%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5%)(来源:CIR 2017)
- 致敏性:<0.3% (HRIPT测试)
- 光毒性:无 (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 致粉刺性:兔耳试验0级(无致粉刺性)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肤质:
- 干性/敏感性皮肤 (最佳)
- 老化皮肤
- 屏障受损皮肤
- 慎用情况:
- 活动性痤疮(高浓度可能堵塞毛孔)
- 对酯类成分过敏史
- 孕妇适用性:无致畸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
使用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酸类(AHA>10%)同时使用
- 开封后需避光保存(光降解率:6个月≈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800-1500/kg (高端活性物)
- 应用品类:
- 抗衰老精华(72%)
- 屏障修复霜(18%)
- 高端面膜(10%)
- 宣称趋势:"仿生修护"、"信号肽技术"、"屏障科技"
消费者认知调研
- 认知度:仅12%消费者主动识别成分
- 功效关联:
- 46%关联"保湿"
- 28%关联"抗老"
- 15%误认为"植物提取"
- 营销争议点:常被宣传为"类肉毒杆菌效果"(无科学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多效性:兼具屏障修复与抗光老化功能
- 安全性:广泛适用的温和活性物
- 配伍性:与多种抗老成分协同增效
科学局限性
- 人体临床数据不足(现有研究80%为体外)
- 透皮吸收率争议(分子量>500Da穿透理论)
- 实际生物利用度未量化
未来发展方向
- 递送系统优化:脂质体包裹提高透皮率
- 结构修饰:短链替代棕榈酰基增强渗透
- 临床验证:需12周以上随机对照试验
- 新应用领域:头皮屏障修复、术后修复产品
专家建议
作为多功能屏障增强剂,建议在抗老配方中作为辅助活性成分(1-3%)使用,需搭配维A醇或维生素C等核心抗老成分。在屏障修复产品中可作为主要活性物(3-5%),但需配合神经酰胺复合物。谨慎对待过度营销宣称,尤其所谓"即时提拉"效果均属夸张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