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硬胡桃果提取物

伯尔硬胡桃(SCLEROCARYA BIRREA)果提取物

伯尔硬胡桃果提取物
中文名:伯尔硬胡桃果提取物
英文名:SCLEROCARYA BIRREA FRUIT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伯尔硬胡桃(SCLEROCARYA BIRREA)果提取物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CLEROCARYA BIRREA FRUIT EXTRACT

植物来源

伯尔硬胡桃(Sclerocarya birrea),又称马鲁拉(Marula),是漆树科(Anacardiaceae)植物,原生于非洲南部及东部地区。其果实为黄色核果,传统用于食品和药用。(依据:植物分类学数据库及非洲传统植物志)

提取工艺

  • 常见方法: 冷压法(果肉油)、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活性成分)
  • 关键步骤: 果实去核→果肉干燥→溶剂浸提→浓缩纯化
  • 商业化产品形态: 液态提取物(通常为1-5%活性物溶液)、粉末提取物(标准化多酚含量)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以下为基于现有研究的功效分析: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 清除ROS(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
  • 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防御
★★★☆ (多篇体外研究证实) ORAC值达1200 µmol TE/g,显著高于维生素E(参考:J Agric Food Chem 2015) 0.1-1%
抗衰老
  • 抑制MMP-1/3胶原降解酶活性
  • 促进I型前胶原蛋白合成
★★☆ (体外+初步人体试验) 在0.5%浓度下可减少UV诱导的胶原降解达42%(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18) 0.2-2%
保湿修复 推测通过脂肪酸和氨基酸改善皮肤屏障完整性 ★☆ (传统用途+有限研究) 果肉含天然甘油三酯(油酸~70%)可能参与屏障修复 未知
美白淡斑 *厂商宣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需验证) ☆ (无公开研究) *注:此宣称基于其他植物多酚的类推,缺乏直接证据 -
详细抗氧化机制研究:

2017年细胞实验表明,其提取物(0.1mg/mL)可使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的SOD活性提升2.3倍,同时降低UVB诱导的MDA(脂质过氧化标志物)水平达67%。主要归因于所含的没食子酸衍生物和原花青素。(参考:Photochem Photobiol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活性
多酚类
  • 没食子酸
  • 儿茶素
  • 原花青素B1/B2
水溶性,分子量200-600Da 抗氧化、抗炎、紫外线防护
脂肪酸
  • 油酸(C18:1)
  • 棕榈酸(C16:0)
  • 亚油酸(C18:2)
脂溶性,主要存在于果油部分 屏障修复、润肤
氨基酸
  • 脯氨酸
  • 亮氨酸
水溶性小分子 保湿、可能参与胶原合成
微量成分
  • β-谷甾醇
  • 维生素C衍生物
含量<1% 潜在协同抗氧化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 精华液、爽肤水(需注意pH稳定在4-6)
  • 乳液/霜体: 需适当乳化剂增溶
  • 防晒产品: 与化学防晒剂复配增强UV防护

增效复配建议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阿魏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抗衰老协同: 视黄醇衍生物、乙酰基六肽-8
  • 稳定性注意: 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如Fe3+)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未发现显著刺激性(1%浓度以下)(参考:CIR 2019植物提取物综述)
  • 过敏风险: 漆树科植物交叉过敏概率<0.3%
  • 孕妇慎用: 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建议避免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 干性至混合性皮肤、初老肌肤
  • 谨慎使用: 极度敏感肌(建议先贴布测试)
  • 禁忌症: 已知对坚果类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概念: "非洲原生植物"、"天然抗氧化"
  • 价格区间: 中高端($30-80/30ml精华)
  • 典型宣称: "抵御环境损伤"、"提升皮肤光泽度"

消费者调研

2022年欧洲市场调查显示,68%消费者因"天然来源"选择含该成分产品,但仅29%了解其具体功效。(来源:Mintel化妆品成分趋势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已验证功效: 抗氧化(A级证据)、抗光老化(B级证据)
  • 潜在价值: 需更多人体临床试验验证抗皱效果
  • 配方挑战: 多酚类成分的稳定性优化

未来研究方向

  • 标准化提取物活性指标(如多酚含量≥30%)
  • 微囊化技术提高皮肤渗透率
  • 与微生物组调节的协同效应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