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齿绣球叶提取物
粗齿绣球(HYDRANGEA SERRATA)叶提取物
中文名:粗齿绣球叶提取物
英文名:HYDRANGEA SERRATA LEAF EXTRACT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天然提取物 / 植物成分、皮肤调理剂、抗氧化剂
成分简介
粗齿绣球(Hydrangea serrata)叶提取物是一种源自绣球花植物的天然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于抗氧化、抗炎和保湿。它富含多酚类化合物,能有效中和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过程,预防细纹和色素沉着。同时,该提取物具有舒缓特性,可缓解敏感或发炎皮肤的红肿和刺激,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帮助锁住水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粗齿绣球(HYDRANGEA SERRATA)叶提取物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HYDRANGEA SERRATA LEAF EXTRACT
- 植物学分类: 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绣球属(Hydrangea)
- 常见名称: 粗齿绣球、山绣球、茶绣球(传统药用名称)
- 地理分布: 东亚地区(韩国、日本、中国部分地区)(依据:USDA植物数据库)
提取工艺与形态
- 常用提取方法: 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超临界CO2提取
- 外观形态: 通常为棕黄色至深棕色液体或粉末
- 活性保留: 溶剂选择显著影响酚类化合物含量(参考: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 | 清除ROS/自由基,激活Nrf2-ARE通路 | 强(体外+动物模型) | 含有的phyllodulcin可降低UVB诱导的MDA生成达62%(依据: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8) | 0.1-1% |
| 抗炎 | 抑制COX-2、TNF-α和IL-6表达 | 中等(体外研究为主) |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模型中显示剂量依赖性抑制(参考:J Agric Food Chem, 2016) | 0.5-2% |
| 美白淡斑 | 推测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需更多验证) | 弱(初步研究) | 体外实验显示部分多酚对蘑菇酪氨酸酶抑制率约30%(注:未在人体皮肤模型验证) | 未知 |
详细抗氧化机制与证据:
粗齿绣球叶提取物中的hydrangenol和phyllodulcin可通过:1) 直接淬灭单线态氧(IC50≈28μg/mL);2) 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3) 减少UVB诱导的8-OHdG形成(皮肤DNA氧化损伤标志物)。在3D皮肤模型中,1%浓度处理24小时可使碳ylated protein减少45%。(综合来源:Antioxidants 2020; Photochem Photobiol Sci 2019)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 |
|---|---|---|---|
| 二氢异香豆素类 | Phyllodulcin Hydrangenol |
熔点132-135℃ LogP≈2.3 |
抗氧化、抗糖化 |
| 酚酸衍生物 | Chlorogenic acid 3,5-di-O-Caffeoylquinic acid |
水溶性良好 | 抗炎、紫外线防护 |
| 其他 | Flavonoids Tannins |
含量随季节变化 | 潜在协同作用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抗氧化精华: 与维生素E、阿魏酸联用可提升自由基清除效率(依据:Cosmetic Science Conference 2021)
- 舒缓面膜: 结合红没药醇、积雪草苷增强抗刺激效果
配伍禁忌
- 高浓度下可能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产生沉淀
- pH敏感:在碱性环境(pH>8)部分苷类可能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CIR评级: 安全(1%以下浓度)(参考:CIR 2019 Assessment)
- 敏感肌测试: 在0.5%浓度下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无刺激(来源:厂商临床报告)
- 孕妇慎用: 传统医学中高剂量内服有子宫收缩作用,但外用尚无风险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出现在"clean beauty"和"K-beauty"产品线中,常被宣传为:
- "天然替代氢醌的美白成分"(注:此宣称缺乏对照临床试验)
- 已验证的定位: 抗氧化应激和抗环境损伤
7. 总结与展望
粗齿绣球叶提取物作为多靶点植物活性成分,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已有较充分证据,但在美白等领域仍需更多转化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标准化提取物质量控制(如phyllodulcin含量标记)
- 微囊化技术解决化学稳定性问题
- 与线粒体保护剂的联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