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土

硅藻土

硅藻土
中文名:硅藻土
英文名:SOLUM DIATOMEA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硅藻土 (Diatomaceous Earth)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硅藻土 (Diatomaceous Earth)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由古代硅藻 (Diatom) 的化石沉积物经开采和粉碎获得 (参考:USGS矿物资源报告)
  • 主要产地:美国、中国、丹麦等地的淡水或海洋沉积层
  • 加工方式:通常经过煅烧 (Calcined) 或非煅烧 (Non-calcined) 处理,影响其吸附性和硬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物理特性驱动的核心功能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吸附控油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 体外实验证实 孔隙率80-90%,比表面积15-40 m²/g (依据:材料特性分析) 1-5% (配方中)
温和去角质 不规则颗粒机械摩擦 临床观察支持 Mohs硬度4-5,低于传统物理磨砂 (参考:皮肤科应用研究) 3-8% (洁面产品)
"排毒"功效 理论推测重金属吸附 缺乏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基于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延伸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化妆品相关特性
硅质骨架 无定形二氧化硅 (SiO₂) 化学惰性,熔点>1600°C 提供物理支撑结构
微量元素 Al₂O₃, Fe₂O₃等 含量<2% 可能影响颜色和吸附选择性
有机残留 硅藻蛋白碎片 煅烧后基本消失 非煅烧型需考虑微生物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控油产品:与高岭土、淀粉等复配增强吸附
  • 磨砂洁面:搭配柔珠或纤维素减轻摩擦感
  • 面膜基质:利用孔隙结构承载活性成分

增效组合

  • 水杨酸:去角质+吸附协同 (临床验证组合)
  • 烟酰胺:控油后调节屏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 (非纳米级) (参考:CIR 2016评估)
  • 吸入风险:粉末产品需警示呼吸道刺激
  • 皮肤刺激:敏感肌建议<3%浓度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天然物理性成分"营销,但需注意:

  • "食品级" ≠ 化妆品适用
  • 消费者常误认为具有"矿物质营养"功能

7. 总结与展望

已验证价值:可靠的物理性功能成分,特别适合油性皮肤护理。

研究方向:孔隙结构优化对活性物缓释的应用潜力。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