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菊提取物

千日菊(ACMELLA OLERACEA)提取物

千日菊提取物
中文名:千日菊提取物
英文名:ACMELLA OLERACEA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千日菊(ACMELLA OLERACEA)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千日菊(ACMELLA OLERACEA)提取物源自菊科金钮扣属植物,又称"牙痛草"或"电击植物"。该植物原产于亚马逊流域,传统医学中用于治疗牙痛、炎症和皮肤问题。

提取工艺与形式

  • 常用提取方法:超临界CO₂萃取(优先保留活性烷酰胺类)或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
  • 标准化指标:通常以关键活性物质斯皮兰素(Spilanthol)含量为基准(典型范围0.5-2.5%)
  • 商业形式: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或粉末状标准化提取物

(依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2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神经肌肉松弛(抗皱) 斯皮兰素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减弱面部肌肉收缩 ★★★☆
(体外/离体/临床)
离体神经模型显示肌肉收缩减少60-80%;临床显示4周减少表情纹30% 0.001-0.1%
抗炎作用 抑制COX-2和5-LOX炎症通路,降低PGE₂和LTB₄产生 ★★★
(体外/离体)
体外实验降低TNF-α 40-60%;抑制角化细胞IL-8释放 0.01-0.5%
抗氧化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 ★★☆
(体外)
ORAC值≈3500 μmol TE/g;抑制脂质过氧化达70% 0.1-1%
"即刻提拉"效应 可能通过瞬时神经感受器刺激产生紧绷感
(厂商宣称)
注:缺乏机制研究,主要基于主观评估 -

(依据:Exp Dermatol. 2017; Int J Cosmet Sci. 2015; 厂商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浓度范围 皮肤作用 稳定性特点
烷酰胺类 斯皮兰素 (C₁₄H₂₃NO)
同系物(affinin, etc)
0.5-2.5% 神经肌肉阻断、抗炎 光敏感,需避光保存
多酚类 黄酮苷
绿原酸衍生物
3-8% 抗氧化、抗糖化 pH敏感(>8降解)
萜类 倍半萜烯
植醇
1-3% 抗菌、促渗 挥发性,易氧化
植物甾醇 β-谷甾醇
豆甾醇
0.2-0.8% 屏障修复 热稳定

(依据:Phytochem Anal. 2019; J Agric Food Chem. 202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

  • 适用剂型:抗皱精华(>85%)、眼霜(70%)、面膜(45%)、颈霜(30%)
  • pH适应性:最佳pH 4.5-6.5(超出此范围烷酰胺水解加速)
  • 热稳定性:避免>40℃长期储存(烷酰胺类热降解率可达30%/月)

增效组合

  • 神经肌肉协同:乙酰基八肽-3(作用不同受体位点) + 千日菊提取物(协同抗皱效率↑150%)
  • 抗炎通路协同:红没药醇 + 千日菊(抑制COX-2活性↑80%)
  • 抗氧化矩阵:维生素E + 千日菊多酚(自由基清除能力协同↑2.3倍)

(依据:Cosmetic Scien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22)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最高使用浓度2%下无刺激(CIR报告 2021)
  • 致敏率:临床报告<0.3%(主要与溶剂相关)
  • 光毒性:无光毒性报告(OECD 432测试阴性)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人群:动态纹人群(25-55岁);慎用人群: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孕妇
  • 不良反应:高浓度(>0.5%)可能引起短暂刺痛感(自限性)
  •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碱性成分(如L-精氨酸)直接配伍

(依据:Int J Toxicol. 2021; Dermatitis. 202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宣称:"植物肉毒素"(全球78%含该成分产品使用此宣称)
  • 价格区间:中高端($50-$120/30ml精华)
  • 热门品类:抗皱精华(52%)、眼霜(28%)、局部抗皱笔(15%)

消费者反馈分析

  • 感知功效:82%用户报告4周内表情纹改善(第三方调研)
  • 主要投诉:12%用户报告短暂刺痛(其中70%在1周内耐受)
  • 认知偏差:68%消费者误认为效果等同注射肉毒素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实证功效:神经肌肉松弛(A级证据)>抗炎(B级)>抗氧化(C级)
  • 技术优势:天然来源、作用靶点明确、起效浓度低(0.001%即有效)
  • 局限性:透皮效率待优化(Log P≈3.5)、长期使用数据不足(>6月)

研发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纳米乳提升斯皮兰素透皮率(当前<8%)
  • 分子优化:半合成烷酰胺衍生物增强稳定性(如乙酰化斯皮兰素)
  • 临床验证: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验证长期抗皱效果(现有试验n≤50)

(综合分析:Cosmetics 2023; Future Dermatol. 2022)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