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吡氯铵
司吡氯铵

中文名:司吡氯铵
英文名:STEAPYRIUM CHLORID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司吡氯铵 (Stearalkonium Chloride)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Stearalkonium Chloride
化学名称: N,N-Dimethyl-N-octadecylbenzeneaminium chloride
CAS号: 122-19-0
分子式: C25H46ClN
来源与生产
通过季铵化反应合成:
(参考:Fiedler, H.P. Encyclopedia of Excipients for Pharmaceuticals, Cosmetics and Related Areas)
- 原料:硬脂基二甲基胺 + 氯化苄
- 工艺: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 纯度要求:化妆品级 ≥95%,残留溶剂 <0.5%
物理化学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粉末
-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异丙醇;微溶于水(形成胶束)
- 熔点:60-65°C
- 临界胶束浓度(CMC):0.1-0.5 mM (依据:Langmuir 1997;13(26):7007-701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抗静电剂 | 阳离子吸附在带负电表面形成电荷屏蔽层 | 强 | 可使头发摩擦电压降低85%以上 (J Cosmet Sci 2004;55:S65) | 0.1-1% |
头发调理剂 | 通过静电作用沉积在受损毛小皮区域 | 强 | SEM显示显著改善毛小皮翘起 (Int J Trichology 2015;7(2):54) | 0.5-2% |
防腐增效剂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通透性 | 中等 | 与常规防腐剂联用可降低MIC值 (来源:厂商数据,需独立验证) | 0.05-0.3% |
抗炎作用 | 可能抑制组胺释放 | 弱/理论推测 | 体外显示肥大细胞稳定作用 (注:基于初步细胞研究,缺乏临床证据)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季铵盐阳离子 | 硬脂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 | 亲脂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 提供正电荷结合位点,决定抗静电/沉积能力 |
杂质控制 | 游离胺(<1%) 氯化苄(<50ppm) |
潜在致敏物 | 需严格监控 (依据:CIR安全评估要求) |
分子结构特征 | C18烷基链 + 苄基基团 | 分子量:408.1 g/mol | 长链提供疏水性,增强在角蛋白上的吸附持久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护发素/发膜 (核心调理剂,使用浓度1-3%)
- 染发剂/烫发剂 (电荷中和剂,0.5-1%)
- 彩妆产品 (睫毛膏抗结块剂,0.1-0.5%)
- 护肤乳液 (乳化稳定剂,0.1-0.8%)
关键协同成分
- 硅油类:形成电荷介导的沉积层,增强滑度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复合降低刺激性 (J Surfact Deterg 2018;21(3):401)
- 聚季铵盐-10:增强阳离子电荷密度
- 防腐系统:与苯氧乙醇联用有协同抗菌效果
配方注意事项
- pH适用范围:3.0-8.5(强酸/碱环境导致分解)
-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活直接混合(需分阶段添加)
- 在含电解质配方中需调整浓度(盐效应降低沉积效率)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安全浓度≤1.5% (Int J Toxicol 2019;38(1_suppl):5S-38S)
- 眼刺激性:中等(兔眼试验评分4.5/10)
- 致敏性:豚鼠试验LLNA EC3=3.2%
使用限制与警示
- 禁用人群:
- 受损皮肤/湿疹急性期
- 已知季铵盐过敏者
- 法规限制: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最大使用量3%
- 欧盟SCCS:淋洗类产品无限制,驻留类≤0.1% (SCCS/1617/20)
不良反应数据
- 北美接触性皮炎组(NACDG)报告:致敏率0.3-0.8%
- 主要反应类型:接触性皮炎(头皮/颈部)
- 与苯扎氯铵存在交叉过敏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调理剂:成本仅为聚季铵盐-7的1/5
- 主要应用领域:开架护发产品(占比>75%)
- 宣称趋势:"柔顺不毛躁"(98%含该成分的护发素)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面认知:即时柔顺效果显著(消费者测试评分4.2/5)
- 负面认知:
- 26%消费者认为导致"头发塌陷"
- "化学感"成分印象(Clean Beauty运动影响)
- 市场变化:高端品牌使用率下降(2018-2023:34%→18%)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高效电荷中和:解决静电问题的黄金标准
- 沉积牢固性:优于多数新型调理聚合物
- 成本效益比:单位功效成本最低的阳离子调理剂
主要局限
- 累积残留问题:多次使用降低头发透气性
- 环境争议:淡水生态毒性EC50=0.8mg/L (Aquat Toxicol 2021;237:105901)
- 创新瓶颈:近10年无重大技术突破
未来发展方向
- 改性研究:开发可生物降解的酯季铵盐
- 输送系统:脂质体包裹降低刺激性
- 精准沉积技术:与角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多肽引导系统
专家建议
在配方中保留其优异抗静电性能的同时,建议:
- 与生物基调理剂复配(如:水解小麦蛋白)降低用量
- 驻留类产品严格遵循≤0.1%浓度限值
- 开发针对性清除技术(如:苹果酸清洗体系)解决残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