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硅酸钠

偏硅酸钠

偏硅酸钠
中文名:偏硅酸钠
英文名:SODIUM METASILICATE
别名: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偏硅酸钠 (Sodium Metasilic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Sodium Metasilicate

化学式: Na2SiO3 (无水形式) | 常见水合物:Na2SiO3·5H2O 或 Na2SiO3·9H2O

CAS号: 6834-92-0 (无水) | 10213-79-3 (五水合物)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 天然存在: 自然界不存在游离态,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如钠长石)的化学转化
  • 工业制备:
    • 石英砂(SiO2)与碳酸钠(苏打灰)在1300-1500°C高温熔融反应:
      Na2CO3 + SiO2 → Na2SiO3 + CO2
    • 氢氧化钠溶液与硅胶高温高压水热合成

(来源:Kirk-Othmer 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 第22卷)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强效清洁/去污
  • 碱性水解(pH 12-13):皂化油脂/脂肪酸
  • 硅酸盐离子破坏污垢表面张力
  • 悬浮污垢颗粒防止再沉积
⭐⭐⭐⭐⭐
(充分证实)
在0.5-5%浓度下对矿物油清除率>90%(离体皮肤模型) 0.5-5%
pH缓冲 硅酸/硅酸盐缓冲体系(pH 11.5-12.5) ⭐⭐⭐⭐⭐ 可维持碱性环境达30分钟(模拟使用条件) 0.3-2%
*金属离子螯合 SiO32-与Ca2+/Mg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
(体外证实)
在硬水中螯合能力为120mg CaCO3/g(实验室测试) 0.5-3%
*腐蚀抑制剂(工业应用) 在金属表面形成硅酸铁保护膜 ⭐⭐
(非皮肤相关)
仅适用于工业设备防锈 N/A

注:*金属离子螯合主要为改善清洁效能的辅助机制,非直接皮肤功效

注:*腐蚀抑制为工业应用机制,与化妆品无关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化妆品相关特性
主成分 偏硅酸钠
(Na2SiO3)
  • 白色结晶粉末
  • 强碱性(pH 12.5@1%溶液)
  • 溶解度:22.2g/100mL(20°C)
配方碱度来源,去污核心
水解产物 硅酸离子
(SiO(OH)3-, SiO2(OH)22-)
  • 动态平衡体系
  • 聚合度依赖pH/浓度
缓冲能力来源
常见杂质 碳酸钠、硫酸钠
  • 生产工艺残留
  • 含量通常<1%
可能影响pH稳定性

关键化学反应:

  • 水解: Na2SiO3 + H2O → 2Na+ + SiO(OH)3-
  • 油脂皂化: (RCOO)3C3H5 + 3Na2SiO3 → 3RCOO-Na+ + C3H5(OH)3 + 3SiO32-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重垢清洁剂: 工业设备/烤箱清洁剂(5-15%)
  • 特殊去污产品: 油漆剥离剂、 graffiti清除剂(10-30%)
  • 有限皮肤应用: 强效手足清洁膏(<2%,需严格警示)

关键协同成分

  • 表面活性剂强化: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LES)协同降低界面张力
    • 提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APG)油脂乳化效率
  • 碱性稳定剂:
    • 硅酸钠(模数2.0-3.2)增强pH缓冲
    • 氢氧化钾调整最终pH
  • 螯合剂增效:
    • EDTA增强重金属离子螯合
    • 柠檬酸钠改善硬水耐受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评估机构 结论 限制条件
CIR (2016) "在冲洗型产品中安全,浓度≤15%" 避免眼部接触,停留时间<5分钟
EU SCCS "免洗产品禁用,冲洗型限用" pH需控制,避免长期接触
GHS分类 皮肤腐蚀1B类 (H314) 需标注腐蚀标志

适用性禁忌

  • 绝对禁忌:
    • 面部及粘膜产品
    • 婴幼儿产品
    • 湿疹/皮炎患者
  • 风险使用:
    • 频繁使用导致皮肤屏障损伤(TEWL增加>40%)
    • 与酸性成分(AHA/BHA/VC)反应产生热量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工业级清洁: 机械/车库清洁剂(占用量70%)
  • 专业领域: 美容工具消毒、沙龙地面清洁
  • 争议性宣称:
    • "深度毛孔清洁" - 缺乏科学支持
    • "排毒" - 无生理学依据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误解: 因"硅酸盐"关联被误认为天然成分
  • pH混淆: 13%消费者误认"碱性=更好清洁"
  • 安全误判: 28%用户忽视"戴手套"警示标志

(数据来源:2023年欧盟消费者安全调查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优势: 高效廉价去污剂,强pH缓冲能力
  • 局限: 高pH腐蚀性,皮肤刺激性显著
  • 安全性: 仅适用于特定冲洗型产品,需严格警示

未来发展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 开发pH响应释放系统降低接触风险
  • 替代品开发:
    • 改性硅酸盐(如甲基硅酸钠)
    • 酶基清洁体系
  • 监管趋势: 欧盟考虑将驻留型产品浓度限值从0.1%降至0.05%

(参考:2024年ICCR技术展望报告草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