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磷酸钠
偏磷酸钠

中文名:偏磷酸钠
英文名:SODIUM META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偏磷酸钠 (Sodium Metaphosph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Sodium Metaphosphate (偏磷酸钠)
CAS号: 50813-16-6 | EC号: 256-779-4
来源与生产
工业合成化合物,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磷酸二氢钠(NaH2PO4)高温脱水缩合反应
- 磷酸与碳酸钠中和后经>620°C熔融聚合
- 产物为环状偏磷酸钠(NaPO3)n或长链聚磷酸盐混合物
物理形态
- 白色结晶粉末或无色玻璃状碎片
- 易溶于水(溶解度随聚合度升高而降低)
- 水溶液呈碱性(pH 8-1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螯合作用 | 通过磷酸根基团与Ca2+/Mg2+/Fe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 | ★★★★☆ (体外/理化研究充分证实) |
有效降低水质硬度,防止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0.1-1.0% |
pH缓冲 | 磷酸盐缓冲体系(pKa≈7.2)维持配方稳定性 | ★★★★☆ (物化性质明确) |
与碳酸盐/柠檬酸盐协同增强缓冲容量 | 0.2-0.8% |
"矿物沉积减少" | 螯合硬水离子防止在皮肤/毛发表面沉积 | ★★☆☆☆ (间接推测) |
注:基于洗发水冲洗实验模型,缺乏直接皮肤临床证据 | 0.3-1.5% |
"增强活性物渗透" | 理论推测:软化角质层钙桥 | ★☆☆☆☆ (理论推测) |
无直接研究支持其在透皮吸收中的作用 | 未知 |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5; 56: 105-114)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基团 |
---|---|---|---|
无机缩合磷酸盐 | (NaPO3)n (n=3-1000) | 聚合度决定溶解度与螯合力 | P-O-P 桥键 末端PO43- |
特征结构 | 环状三偏磷酸钠 (Na3P3O9) |
高溶解度 螯合能力中等 |
对称环状结构 |
特征结构 | 长链聚磷酸钠 (Nan+2PnO3n+1) |
螯合能力强 溶解度随链长增加而降低 |
线性多阴离子链 |
关键化学特性
- 水解稳定性:缓慢水解为正磷酸盐(速率受pH/温度影响)
- 螯合值(CV):100-450mg CaCO3/g(高于EDTA)
- 电荷密度:高负电荷(分散污染物粒子)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清洁产品:洗发水、沐浴露、洗面奶(防硬水结垢)
- 口腔护理:牙膏(抗牙石剂)
- 护发产品:护发素(减少矿物沉积)
- 水剂型产品:化妆水、爽肤水(pH缓冲)
协同增效组合
- 防腐增强:+ EDTA → 扩大螯合金属离子范围
- 稳定化系统:+ 抗氧化剂(BHT/生育酚)→ 抑制金属催化氧化
- 清洁体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降低浊点,改善低温稳定性
- 抗结石:+ 焦磷酸盐 → 增强抑制羟基磷灰石结晶
配方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钙盐/镁盐直接配伍(产生沉淀)
- 在酸性条件下(pH<4)加速水解,失去螯合能力
- 高温(>80°C)促进解聚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安全浓度≤5%(2016年重新确认)(来源:CIR Final Report)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5g/kg(实际低风险)
- 致敏性:无皮肤致敏报告(OECD 406测试)
- 眼刺激性:粉末有机械刺激性,溶液(≤1%)无刺激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用:所有肤质(包括敏感肌),常规用量无禁忌
- 慎用:破损皮肤(可能延迟伤口愈合)(依据:体外成纤维细胞研究)
- 生态毒性:水体富营养化潜在风险(需污水处理)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准用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日本化妆品成分标准:未限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基础功能性原料:多出现在成分表后位(0.1-0.5%)
- 宣称重点:"硬水适用"、"防垢"、"提升清洁效率"
- 高端化应用:与植酸复配打造"天然螯合"概念
消费者认知现状
- 认知度较低(常与"磷酸盐"负面印象关联)
- 误区:误认为"工业添加剂"(实际安全记录良好)
- 环保诉求推动厂商开发生物可降解替代品(如葡萄糖酸钠)
市场趋势
- 需求稳定(2023全球市场≈1.2万吨)
- "无水配方"兴起降低其应用比例
- 天然认证产品倾向使用柠檬酸盐/酒石酸盐替代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高效低价螯合剂,解决硬水问题
- 配方基石:维护体系稳定性,延长产品保质期
- 安全记录:60年使用历史,无重大安全事故
局限性
- 无直接护肤功效(纯技术型成分)
- 环境顾虑(磷排放管控趋严)
- 水解产物(正磷酸盐)可能影响活性物稳定性
未来发展方向
- 分子工程:开发可控聚合度专用型号
- 复合体系:与生物螯合剂复配降低用量
- 绿色化:闭环生产工艺减少磷排放
- 新功效探索:基于钙信号调控的潜在抗衰老机制研究(体外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