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梧桐胶

刺梧桐(STERCULIA URENS)胶

刺梧桐胶
中文名:刺梧桐胶
英文名:STERCULIA URENS GUM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香料, 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刺梧桐(STERCULIA URENS)胶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Sterculia Urens Gum

植物来源: 刺梧桐(Sterculia urens)属于梧桐科(Sterculiaceae),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干旱地区。其树干分泌的天然胶状物质经采集、纯化后得到商品化胶体 (来源:植物志数据库Kew Science)

提取与加工

  • 提取方式: 通过割伤树干收集渗出液,经脱水、粉碎后形成粉末或颗粒
  • 关键加工步骤: 物理纯化(过滤去除杂质),*注:化学改性处理较少见*
  • 商业化形态: 淡黄色至褐色粉末,pH 6-7(1%水溶液)(依据:FAO食品添加剂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保湿与屏障支持 形成亲水性薄膜,降低TEWL;多糖结构与天然保湿因子相似 中等(体外+有限人体试验)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22%(参考:J Cosmet Sci 2015) 0.5-2%
粘度调节与稳定 高分子量多糖链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强(广泛物理化学研究) 1%水溶液粘度可达1200-1500 cps(依据:Colloid Polym Sci 2018) 0.1-1%
抗氧化(厂商宣称) 推测与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 弱(仅体外ORAC测试) *注:无直接皮肤抗氧化证据*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相关性
酸性多糖 半乳糖醛酸聚糖 分子量200-500 kDa,含8-12%糖醛酸 粘度构建、水合能力
中性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 β-(1→3)主链,高度分支 成膜性、触感调节
微量成分 类黄酮(如槲皮素衍生物) 含量<0.1% *可能贡献抗氧化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水基凝胶: 与卡波姆协同(0.2%刺梧桐胶+0.5%卡波940)
  • 乳液稳定: 替代部分乳化剂(O/W体系中0.3-0.8%)
  • 天然宣称系统: 配合黄原胶、海藻糖等(来源:INCI手册应用案例)

已验证协同成分

  • 保湿增效: 透明质酸钠(粘度互补)
  • 稳定增效: 羟乙基纤维素(流变学协同)
  • 理论协同: 神经酰胺(屏障修复,需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关键点

  • CIR评级: 安全(1A类,无已知敏感案例)(参考:CIR 2016年评估)
  • 潜在风险: 粉尘吸入敏感(加工防护)
  • 使用限制: 避免与高浓度电解质(如>5% NaCl)配伍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 干性至中性皮肤、敏感肌(无致敏记录)
  • 谨慎测试: 极度油性皮肤(可能影响清爽感)
  • 禁忌: 开放伤口(无足够临床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定位: 天然/素食配方中的替代性胶体(对比黄原胶),常见于:

  • 清洁标签("free from"宣称)产品
  • 印度阿育吠陀概念产品(来源:Mintel市场分析)

认知局限: 北美/欧洲消费者熟悉度低于阿拉伯胶,需教育"可持续采集"故事点。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卓越的冷溶性和pH稳定性(pH 3-10),适合敏感肌配方。

研究缺口: 需更多人体功效试验(特别是屏障修复方向)。

发展趋势: 作为可持续植物胶体,在"纯净美容"范畴有增长潜力,但需解决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