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根提取物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根提取物

中文名:刺五加根提取物
英文名:ACANTHOPANAX SENTICOSUS (ELEUTHERO) ROO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镇静消炎
成分详细分析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根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背景
INCI名称: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OOT EXTRACT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传统应用于中医体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及韩国等地。其根提取物在化妆品中归类为"植物活性成分"。
提取工艺与质量控制
- 常见提取方法: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超临界CO2萃取
-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总皂苷含量(通常≥1%)、多糖含量、重金属残留
- 典型外观:棕黄色至褐色粉末或液体,具特征性气味 (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生物活性与皮肤靶点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清除ROS,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SOD、CAT等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 | 强(体外+动物实验) | 0.5%浓度下DPPH清除率>70% (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17) | 0.1-1% |
抗炎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等促炎因子表达 | 中等(体外+动物模型) | 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显示剂量依赖性炎症抑制 (参考:Phytother Res 2015) | 0.2-0.5% |
"抗衰老" | 潜在胶原合成促进及MMP抑制(需更多证据) | 初步 | *注:体外实验显示可能通过激活TGF-β/Smad通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 (来源:未发表实验室数据)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多项研究表明,刺五加根提取物的皂苷类成分(如刺五加苷B/E)可通过调节SIRT1通路延长细胞寿命,其多糖组分则表现出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在UVB诱导的皮肤光老化模型中,预先使用0.3%提取物处理可减少约40%的晒伤细胞形成 (依据:Photochem Photobiol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活性 |
---|---|---|---|
皂苷类 | 刺五加苷B/E、Senticoside A | 亲水性,MW 800-1200 Da | 抗氧化、神经保护、抗疲劳 |
苯丙素类 | Syringin、Eleutheroside B | 中等极性,热稳定 | 抗炎、免疫调节 |
多糖 | ASPS-1(酸性杂多糖) | 水溶性大分子 | 保湿、巨噬细胞激活 |
注:实际成分比例受产地、采收季节和提取工艺显著影响,商业化产品需配合HPLC指纹图谱进行质量控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形式
- 水剂型产品:精华液(0.1-0.5%)、爽肤水(0.05-0.2%)
- 乳化体系:面霜(0.3-1%)、防晒产品(抗氧化协同)
- 特殊应用:男士抗疲劳剃须后护理、敏感肌修复配方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E、绿茶多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抗炎协同:红没药醇、积雪草苷、燕麦β-葡聚糖
- 风险组合:避免与高浓度酸性成分(如果酸>5%)直接配伍,可能影响皂苷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CIR评估:当前无安全性担忧(使用浓度≤1%)(参考:CIR 2016植物提取物综述)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显示0.5%浓度无刺激性(OECD 404标准)
- 致敏风险:极低(HRIPT测试阴性)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压力肌、初老肌、敏感肌(需配合舒缓成分)
- 慎用:对五加科植物过敏者(交叉过敏可能性)
- 孕期:缺乏足够数据,建议回避(注:传统医学认为其具有"活血"作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亚洲市场(尤其中国、韩国),刺五加提取物常被定位为"适应原"(adaptogen)成分,强调其:
- 传统背书:关联中医"补气固本"概念
- 现代诉求:"抗压力衰老"、"城市肌防护"等场景营销
- 产品溢价:常出现在中高端"草药智慧"系列产品线
*需注意:部分品牌夸大其"抗衰老"功效,而现有临床证据主要支持其抗氧化/抗炎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刺五加根提取物作为多靶点植物活性成分,其抗氧化/抗炎作用具有较充分的研究支持,适合作为辅助功能原料应用于防御型护肤配方。
发展瓶颈:标准化提取物供应不足、关键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需更深入解析、缺乏大规模人体功效验证。
未来方向:微囊化技术提高皂苷稳定性、与表观遗传学靶点(如SIRT6)的关联研究、开发针对蓝光防护的创新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