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中文名: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倍半硅氧烷共聚物
英文名:METHOXY AMODIMETHICONE/SILSESQUIOXANE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倍半硅氧烷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ethoxyamodimethicone/Silsesquioxane Copolymer

化学分类

有机硅改性聚合物(氨基硅氧烷与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嵌段共聚物)

来源与制备

通过催化缩聚反应合成:

  • 前体1: 甲氧基封端的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含伯胺/仲胺官能团)
  • 前体2: 反应性倍半硅氧烷 (含硅烷醇或环氧基的笼型/梯形结构)
  • 工艺:在铂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或缩合反应,形成稳定共聚物结构 (参考:硅化学合成专利US20180002431A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长效柔顺剂 氨基定向锚定角蛋白,硅氧烷链定向排列形成润滑膜,倍半硅氧烷提供结构支撑 强效(体外/临床) 降低梳理性达60%以上,效果持续≥3次清洗 (J. Cosmet. Sci. 2018;69:175-190) 0.5-2%
热损伤防护 倍半硅氧烷笼型结构形成热屏障,氨基硅氧烷层降低摩擦系数 中强(体外/离体) 220℃处理下毛小皮损伤减少40% (Int. J. Cosmet. Sci. 2020;42:560-568) 1-3%
抗静电 氨基质子化形成导电层,中和静电荷 强效(临床) 静电吸附减少>85% (Cosmetics 2021;8:12) 0.2-1%
"修复分叉" 物理性填补毛小皮缺损处 *注:仅为机械性填补,无结构修复作用* 有限(体外) 分叉末端结合强度提高30% (厂商内部数据) ≥2%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结构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甲氧基氨端聚二甲基硅氧烷链段 (CH3O)[(CH3)2SiO]m[RNH(CH2)3SiO]n
  • 分子量:1k-10k Da
  • 胺值:0.4-1.2 meq/g
  • 表面张力:20-24 mN/m
  • 阳离子锚定
  • 润滑性主体
  • 成膜连续性
倍半硅氧烷单元 (RSiO1.5)n (n=8,10,12)
  • 粒径:1-5 nm
  • 热稳定性:>300℃
  • 刚性模量:≥5 GPa
  • 结构增强
  • 耐热骨架
  • 折射率调节
连接基团 -Si-CH2-CH2-CH2-NH- / -Si-O-Si- 水解稳定性:pH 3-9 控制解聚速率,影响持久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洗发后护理:护发素/发膜(核心应用
  • 免洗护理:护发精油/喷雾
  • 热造型防护:吹风机/卷发棒前护理
  • 高端彩妆:粉底液/妆前乳(改善铺展性)

关键配伍成分

  • 阴离子乳化剂 (如:硬脂酸甘油酯):通过电荷作用增强沉积效率
  • 挥发性硅油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加速成膜,减轻厚重感
  • 多元醇 (戊二醇/甘油):防止高浓度配方结晶析出
  • 有机酸 (乳酸/柠檬酸):pH调节至4-6优化胺基质子化

增效组合

  • + 水解角蛋白:填充毛鳞片间隙,柔顺性协同提升40% (Cosmetics 2022;9:45)
  • + 聚季铵盐-10:电荷复合物增强抗静电持久性
  • + 苯基聚三甲基硅氧烷:提升光泽度与折射率匹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敏性: 极低(分子量>1000Da,难透皮)
  • 眼刺激性: 未改性产品有潜在刺激,需经PEG修饰降低风险

适用性限制

  • 避免配伍: 高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导致絮凝)
  • 慎用情况:
    • 细软发质(>1.5%可能扁塌)
    • 硅过敏史者(需斑贴试验)
  • 环境特性: 非生物累积性(OECD 305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沙龙线:占比>60%(卡诗/欧莱雅专业线)
  • 热防护宣称产品:吹风机/卷发棒配套护理
  • 轻奢护肤:妆前乳/防晒霜(改善肤感)

消费者感知

  • 正向认知: "即时柔顺"(92%),"抗毛躁"(85%),"光泽提升"(78%) (市场调研:Mintel 2023)
  • 误解:
    • "修复分叉"(实际为物理填补)
    • "渗透滋养"(仅表面成膜)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技术优势: 解决传统氨基硅油易积聚问题,倍半硅氧烷增强耐久性
  • 性能平衡: 同时实现高附着与低粘腻感
  • 配方宽容度: 兼容pH 3-9体系

局限性

  • 成本为传统硅油3-5倍
  • 低温储存易发生相分离
  • 修复性功效宣称缺乏细胞水平证据

研究方向

  • 智能响应型: 开发pH/温度敏感型变体
  • 生物降解改性: 引入酯键水解位点
  • 皮肤应用拓展: 经皮给药载体可行性研究 *注:初步动物实验显示促渗潜力*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