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中文名: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英文名:HYDROXYPROPYL BIS(N-HYDROXYETHYL-p-PHENYLENEDIAMINE) HCL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Hydroxypropyl Bis(N-Hydroxyethyl-p-Phenylenediamine) HCl

化学式: C₁₉H₂₈N₄O₃·HCl

分子量: 396.91 g/mol

CAS号: 202729-70-2

来源与历史背景

该成分属于合成有机化合物,为对苯二胺(PPD)的羟基化双取代衍生物,由专业化学公司开发:

  • 首次商业化: 2000年代初由法国原料公司开发 (来源:专利文献EP1158994)
  • 开发目的: 解决传统染发剂成分(如对苯二胺)的致敏性问题,同时保持染色效率
  • 主要生产商: 欧洲专业原料供应商(如:Solvay, Clariant)及亚洲合成企业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持久染发 氧化聚合反应:在过氧化氢存在下氧化为醌二亚胺中间体,与角蛋白中的半胱氨酸巯基反应形成共价键 ★★★★☆ (体外/离体实验充分证实) 离体毛发实验显示染色力达传统PPD的90%,色牢度提升15% (J Cosmet Sci. 2005) 0.5-2.0% (染发产品)
致敏性降低 分子位阻效应:羟丙基和羟乙基取代基降低与皮肤蛋白共价结合能力
注:免疫原性降低机制基于QSAR模型预测
★★★☆☆ (LLNA测试证实) LLNA试验致敏指数比PPD低78% (Contact Dermatitis. 2008) -
自由基捕获
注:厂商宣称
理论推测:苯二胺结构可能提供电子清除ROS ★☆☆☆☆ (仅体外化学测试) ORAC值≈850 μmol TE/g (厂商数据未公开方法) 无人体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主活性物 羟丙基双(N-羟乙基对苯二胺)盐酸盐 熔点:218-220℃
溶解度:水>100g/L (20℃)
log P:-0.82
对称双取代PPD衍生物,含两个羟乙基胺和一个羟丙基取代基
关键杂质 未反应PPD单体
氧化副产物
HPLC检测限:<50 ppm
重金属:<10 ppm
需严格控制PPD残留(致敏源)
化学行为 氧化还原体系 氧化电位:+0.42V vs SCE
pKa₁=3.2; pKa₂=8.9
双电子氧化机制,形成双醌二亚胺活性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 (核心应用,占比>95%)
  • 半永久性染发膏 (与酸性染料复配)
  • 注:洗去型产品中的宣称缺乏稳定性数据支持

关键配方要求

  • pH范围: 9.0-10.5 (显色阶段)
  • 氧化剂: 必须与6% H₂O₂配合使用
  • 稳定剂: EDTA二钠(0.1-0.3%)防止金属催化氧化

协同增效组合

  • 间苯二酚衍生物: 形成三元共聚复合物,扩展色域 (色差ΔE提升40%)
  • 脂肪酸醇醚: 提高表皮渗透效率 (体外渗透量+22%)
  • 抗氧化剂(BHT): 抑制储存期预氧化 (货架期延长3个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在染发产品中浓度≤2%是安全的 (CIR 2018)
  • 致敏率: 0.7% (对比PPD的2.5-6%) (多中心研究n=15,000)
  • 基因毒性: Ames试验阴性,染色体畸变试验阴性

使用限制与警示

  • 禁用人群: 头皮损伤者、孕期(谨慎)、已知苯二胺过敏者
  • 法规状态: 欧盟准用浓度≤2.0% (染发用途)
  • 警示要求: 必须标注"含苯二胺衍生物"及过敏测试说明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染发品牌: 欧莱雅、威娜专业线核心成分
  • 宣称重点: "低敏持久染色"、"植物衍生成分"(注:实为全合成分子)
  • 价格溢价: 比传统PPD产品高25-40%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完全不含PPD" - 实际为PPD衍生物
  • 误区2: "孕妇绝对安全" - 无足够妊娠安全性研究
  • 正确认知: 过敏率降低但非为零,仍需48小时斑贴测试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在保持染发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致敏风险
  • 水溶性改良便于配方稳定性控制
  • 对称结构提供更均匀的染色效果

技术局限

  • 深色染发效果仍略逊于传统PPD
  • 合成路线复杂导致成本较高
  • 对氧化条件敏感,工艺窗口窄

未来方向

  • 分子优化: 开发支链异构体改善深色表现
  • 递送系统: 脂质体包裹降低头皮暴露
  • 安全监测: 建立全球过敏病例数据库 (CosmeticVigilance计划)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