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季铵盐-37
聚季铵盐-37
中文名:聚季铵盐-37
英文名:POLYQUATERNIUM-37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抗静电
成分简介
聚季铵盐-37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广泛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调理剂、增稠剂、成膜剂和抗静电剂。在护肤品中,它能帮助形成轻盈的保护膜,锁住水分,增强皮肤保湿效果,使肌肤更柔软光滑;在化妆品如洗发水、护发素中,它能改善头发的顺滑度和光泽,减少毛躁和静电,使头发易于梳理。此外,它还能增加产品粘度,...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季铵盐-37 (Polyquaternium-37)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聚季铵盐-37 (Polyquaternium-37),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系统(INCI)标准名称。属于合成阳离子聚合物类别,具体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通过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与丙烯酰胺的自由基共聚反应合成
- 商品形态:通常以透明至淡黄色粘稠水溶液形式供应(有效含量10-40%)
- 主要生产商:BASF (Luviquat® Style系列)、Ashland、Lubrizol等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静电 & 秀发顺滑 | 阳离子基团中和头发负电荷,减少静电;在角质层形成润滑膜 | ★★★★☆ (体外及临床验证) | 电子显微镜显示均匀成膜 (J. Cosmet. Sci. 2003) | 0.1-2.0% |
| 成膜定型 | 聚合物链交联形成透明弹性膜,提供可逆性定型力 | ★★★★☆ | 动态力学分析证实弹性模量提升40% (Int J Cosmet Sci 2010) | 0.5-3.0% |
| 保湿增效 | 增强水溶性保湿剂在角质层的滞留,减少TEWL |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 与甘油协同降低TEWL 22%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5) | 0.2-1.5% |
| "修复受损发质" | 可能通过填充毛小皮缺损暂时改善外观 | ★★☆☆☆ (注:仅为物理性覆盖,无结构性修复证据) | 缺乏蛋白质结合或角蛋白相互作用的生化证据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基团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 阳离子单体单元 |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 带正电荷季铵基团 | 静电吸附带负电的角蛋白 |
| 非离子单体单元 | 丙烯酰胺 | 极性酰胺基团 | 增强水溶性及成膜柔韧性 |
| 聚合物骨架 | 碳链主链 | 分子量 100,000-500,000 Da | 决定成膜性与流变特性 |
| 电荷密度 | 阳离子单体占比 20-40% | 中等电荷密度 | 平衡吸附力与梳理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产品类型
- 护发素 & 发膜 (核心定型/抗静电组分)
- 定型啫喱 & 慕斯 (提供柔韧定型)
- 洁面啫喱 (增稠/肤感改良)
- 保湿乳液 (辅助成膜剂)
关键协同成分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电荷相互作用增强体系粘度
- 硅油类:提供补充滑度,减少高浓度使用时的僵硬感
- 多元醇保湿剂:甘油/丙二醇提升水合作用,协同降低TEWL
- 天然聚合物:与黄原胶等形成物理交联网络
配伍禁忌
- 高浓度电解质:可能引起盐析沉淀
- 强阴离子成分:如高浓度SLS会导致絮凝
- pH < 4 或 > 9 可能影响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估:认定1-5%浓度在化妆品中安全 (CIR 2016)
- 致敏性:极低(分子量过大无法穿透角质层)
- 眼刺激性:未稀释原料可能致敏,配方中<3%通常安全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最佳适用:毛躁、受损发质;干性至中性皮肤
- 慎用情况:
- 油性细软发质(可能导致扁塌)
- 痤疮倾向皮肤(闭塞风险)
- 累积残留:需配合周期性清洁产品使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中高端护发产品核心成分(占比约65%)
- "免洗"、"抗毛躁"宣称产品的关键技术支持
- 替代传统PVA的环保方案(生物降解性更优)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与"顺滑"、"易梳理"强关联
- 认知误区:常与"修复"、"营养"过度关联 (注:实际为物理作用非生化修复)
- 清洁担忧:25%消费者误认为残留有害 (来源:2023消费者成分认知调研)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卓越的抗静电与即时秀发整理能力
- 透明柔韧的成膜特性优于传统定型剂
- 在推荐浓度内具备高度安全性
局限性与挑战
- 累积残留可能影响发质蓬松度
- 在极端硬水中稳定性下降
- 对极度受损发质的"假性修复"争议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可控降解型变体减少环境累积
- 与生物活性成分的靶向递送系统结合
- 在敏感头皮护理中的耐受性临床验证